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南农大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头

网友投稿  2012-06-20  互联网

    本报讯(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万健 汤国辉) 王德玉和王金超是山东沂南县岸堤镇和莒南县崂坡镇的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日前,他们给南京农业大学设在苏南宜兴的农民培训中心杨兴明副教授打来电话,要求七八月份再带合作社社员前来培训。前年,他们曾经带领40多名社员专程前来参加培训,感觉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创新科教兴农培训模式,引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年在农民心目中的声望日隆。其科技“大篷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通过这种模式培训专业合作社农民,也完善了科技下乡和涉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模式、新体制。

    科技“大篷车”模式培训合作社农民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从选派干部、为专业合作社培养产业化人才到技术创新集成、实现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县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东海模式;组建科技特派团,申报项目,产出成果,以建设科技型专业合作社为目的,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服务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灌云模式;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各类农民,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为乡镇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洋马模式;科教兴村模式;农业园区模式;校企联盟模式等等……

    科技“大篷车”模式推动科技型合作社建设,取得了多赢效果。既培训了农民,又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5年来,仅将培训活动与该校研制的“爸爱我”生物有机肥料等新品相结合一项,就促进农民增收累计300多亿元。同时,以专项技术培训合作社农民,也促进了产业化进程中关健问题的解决。“十一五”以来,该校促进了200多项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累计600多亿元。

    从最初春、秋两季到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南农大摸索出了科技下乡的二十字经验:“摸准需求、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宣传总结、合作共建。”由原来的向农民单方向传播知识、赠送产品发展到后来的“点菜单”等互动式科技下乡,南农大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作为灌云王圩牌西瓜技术依托单位,南农大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培养出了西瓜节擂台赛得主陈娟为代表的合作社科技示范户,每亩收入超万元,2010年效益达到30多万元,2011年又达到50多万元。陈娟说:“南农大让我们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有‘钱途’!”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0/18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