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黑木耳敲开农民致富门

网友投稿  2012-06-20  互联网

    核心提示:

    一名月工资1000来块,风里来,雨里去的“编外”农技员,十几年来,走遍了北方的木耳主产区,累计培训人数达3.8万多人次,从未领取过培训费。他为全国黑木耳栽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报记者 刘远

    朋友们戏称他“114”;菌农们说他是“活雷锋”。他放着老板不干,跑去当了一名月工资1000来块,风里来,雨里去的“编外”农技员。他呕心沥血,向农民传授黑木耳种植技术,喊破了嗓子,累瘦了身躯,圆了无数农民的致富梦想。

    他就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东宁县食用菌产业办公室技术员徐连堂。

    不计个人名利,甘于无私奉献

    徐连堂今年48岁。2006年因人事变动,东宁县食用菌产业急需一名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当时很多菌农和县、镇领导推荐了他。

    当时,徐连堂住在道河镇和平村,有年生产十几万袋木耳的厂房和场地,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需要照顾。可当单位领导找到他时,他说服了亲人,欣然接受了这份工资、待遇都不高,压力却很大的差事,撇家舍业的来到了县食用菌产业办,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为了给菌农做好服务,徐连堂每天都要接听几十个菌农的咨询电话。面对菌农的疑问他总是热心讲解,对一些需要做分析的问题,等结果出来后他会及时告诉菌农。别人能用十天的手机电池,他只能用2、3天,忙时每月的电话费达几百元。由于电磁辐射,他听力受到影响,只能左右耳互换接电话。他朋友开玩笑的说:“你的电话与114利用频率差不多,不累吗?”可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充实。

    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乡土人才

    自1994年从事地栽木耳生产以来,徐连堂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让更多的菌农走上致富路,降低生产风险。

    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十几年来,他走遍了北方的木耳主产区,虚心请教,还自费到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他经常利用菌农生产间隙,协调各镇农技部门和村委会,到田间地头进行授课。他讲的问题有针对性、时效性强,深受农民欢迎。他不仅给菌农传授食用菌技术,还重点培育了一批镇、村技术带头人,依靠典型带动农民致富,加快实现全县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服务社会化。5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达38000多人次,可他从未领取过培训费。

    今年,找他讲课、培训的村太多,他20多天未休息,星期天也正常下乡。有时,一天上午、下午、晚间到三个村讲课。他患有咽喉炎,只能靠含“胖大海、草珊瑚”坚持。这两年最令他难受的是由于太忙,很多过去的朋友离他远了,现在的朋友只剩广大菌农了。很多朋友都说他“挣钱不多干得挺有劲,头叫门弓子给抽了”。他总是一笑了之。

    潜心科技研究,推广先进技术

    为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徐连堂很善于将实践结果加以总结应用。

    他发明的平底灭菌锅,节能、省工、成本低,已在全县推广应用,为菌农节约了大量费用;他选择中晚熟品种、早制菌的秋耳栽培技术被广大菌农接受,使秋耳得到大面积推广;他研究的黑木耳越冬栽培,实现了黑木耳专业化生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总结推广的小孔栽培技术,得到了菌农和经销商的认可与赞扬。小孔单片木耳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价高好销,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快速提升了产品质量、增加了菌农收益,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他主持编写的《无公害食品北方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为全国黑木耳栽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东宁县黑木耳产业迅猛发展,质量效益连年攀升。2009年,全县黑木耳种植规模达到7亿袋,较聘任他之前的2006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12.8亿元。全县农民靠养黑木耳人均增收7026元,较2006年增加200%,其人均纯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70%,成为东宁县第一富民支柱产业。东宁县也因此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先后授予“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等荣誉称号。到2011年,东宁县栽培黑木耳的数量,已达13.98亿袋。仅此一项,就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564元。

    面对徐连堂的骄人业绩,诸多媒体蜂拥而至。但这名质朴的技术员,对出名却惟恐避之不及。他还是一脸憨笑:“有啥说的?老百姓富了就行了呗!”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0/18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