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昔日“空壳村”今日“幸福屯”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6-1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张国凤

    位于宁夏贺兰县最北端的兰光村,是不靠城、不靠水、不靠路的“三不靠”偏远村。在这样的条件下,该村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通过建设蔬菜、稻蟹立体种养、制种育苗及畜草基地,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1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比2006年的3930元增加6000多元。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贺兰县是黄河中上游河套平原的重要水利灌区。位于贺兰县北端的立岗镇兰光村,却无缘水利灌溉。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使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落后于当地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更是一个典型的空壳。

    村民们说,变化来自他们的“好当家”杨宁。2007年,兰光村换届选举,经过公推直选,杨宁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在如何破解兰光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致富之路的过程中,一些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难题摆在了村党支部一班人的眼前。

    通过下村入户了解,杨宁发现,由于该村地处唐徕渠系太子渠和惠农渠系兰光渠稍段,灌溉保证率低。解决水的问题,成为村党支部的第一任务。

    2008年,该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52.2万元,成功实施了兰光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该村技术员韩寒告诉记者,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在用水量方面,亩均减少530立方米,亩均节省费用390元。滴灌种植西瓜亩均增产1500斤,种植番茄亩均增产2000斤,种植西瓜和番茄亩均分别增收750元和600元。

    带领村民农田“淘金”

    为了尽快解决村民收入低的根本问题,2008年,兰光村拉开了向农田“淘金”的首轮战役,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全区第一家以土地入股的“阳光蔬菜产销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瓜菜种植。

    村委会主任杨学文等6名村干部带头集资12万元投入园区建设,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集中经营,保证底线,盈利分红”的方式,动员村民将土地以每亩保底600元入股的形式交由村委会集中管理。当年,除去租地费、工资、群众分红外,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兰光村一举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30元,为全县增幅最大的一个村。

    同时,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成功引入“土地租赁,大户经营,两茬种植,务工增收”模式,温州客商将土地流转出去建立盘菜种植基地、稻田养蟹基地。“一年两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既让群众拿到了租金,又享受到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省去了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农民在自己的地里干活挣工资,何乐而不为?”杨学文说。

    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工程,是该村经济转型的一个成功做法。目前已经形成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粮食加工、商贸运输、农家旅游的多元格局。全村12个党员创业示范户,带动了58户困难群众共同致富。

    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2006年,兰光村人均纯收入仅3930元,排在全县各村末尾,村集体负债39万元,兰光村则被村民戏称为“烂光村”。

    “过去,我们村姑娘都外嫁,小伙愁娶老婆,如今却成了待嫁女追捧的‘香饽饽’。城里人有的冰箱、彩电、煤气灶、洗衣机等,我们都有。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沼气炉接到厨房里,坐在家里便可上网,小汽车我们村有百余辆,30%的农民还在县城买了楼房。”杨宁自豪地说。

    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村民们的福利待遇大大提高。现在,村里每年免费为村民发放困难救助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公益事业金等,为全体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金达到120万元。同时,兰光村还建立阳光助学金制度,先后资助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5名4.5万元,补助品学兼优的初高中生42名6.8万元。

    如今的兰光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但是村支书杨宁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说,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村民的生活水平赶上甚至超过城里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19/18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