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姜敏
曾创造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个第一的沈阳市铁西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衰落,曾经的“东方鲁尔”大批企业停产,工人成批下岗,被人痛心地形容为“工人度假村”。
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铁西抢抓机遇、奋力改革,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了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著名老工业区历时30多年才完成的转型,成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跑者。
探索突围之路
90%以上的企业停产、半停产,95%以上的企业亏损,30多万产业大军中有13万下岗失业……进入上世纪80年代,转型期带来的冲击,使铁西失去了明星的光环,焦虑、悲观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土地。
面对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这个世界性难题,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决定,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框架。两区合署后,区域总面积由40平方公里增加到484平方公里。
2003年,恰逢中央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铁西区抓住机遇,跳出“就企业抓企业、就改造抓改造”的传统模式,以市场经济思维确定“东搬西建”的发展路径。即建设沈西工业走廊等西部新经济区,将东部老城区工业企业向西部迁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改造,开始探索老工业区摆脱困境的突围之路。
他们运用国家赋予的区域内土地出让审批权和土地出让金收益及配套费支配权两项政策,通过东西部地价差,变土地资源为启动调整改造的运行资本。10年来,共搬迁企业320户,腾迁土地9平方公里,盘活闲置资产500多亿元,获得土地级差收益300多亿元。不仅偿还了职工内债35亿元,解除了束缚企业发展的债务链,还完成了对重点国有企业40亿元债权、股权的缩水回购,解决了13万下岗职工“失业保险并轨”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问题。
“原来老城区的工业区才12平方公里,且烟囱林立、污染严重。现在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拓展到65平方公里,占地50万平方米的重点企业达15家,基础产业集群的企业达381家,而且完全清洁化生产。这种大企业高度聚集、产业集群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说。
打造“东方新鲁尔”
2009年底,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在其指导下,装备业聚集区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质量水平等方面大幅提升,加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2011年,铁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70亿元,是2002年的20倍,年均增长近40%。其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862亿元,是2002年的17倍。铁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已占沈阳市的40%,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北方重工、远大、沈阳化工、东北制药等六大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在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中,铁西有44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世界级重大装备产品达51个。铁西相继获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等殊荣。
铁西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配置,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向优势行业企业靠拢,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10年来,共有61户国有企业完成重组改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当地实施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等环境建设工程,共关停86户重污染企业,拆除锅炉房274处、烟囱619根,集中供热率提高到91%,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继2008年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之后,去年铁西又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0年间,铁西区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东北第一经济强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是2002年的13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百亿元,是2002年的14倍,分别年均增长33%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