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茸 通讯员 李忠峰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明确了中央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早在2006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以下简称“修购专项”),累计投入农业部部属“三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资金36亿元,建设了一批科研创新平台,推进了战略性、储备性、创新性和孵化性科学研究,促进了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从破败陈旧到“花园式研究所”
科研环境焕然一新自主创新显著增强
“以前去国外,感觉我们的科研硬件有很大差距;现在去欧美,我们心里很有底气,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一点不比他们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陈雪忠由衷地感叹。
东海水产研究所位于上海,该所鱼类标本陈列室1952年由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教授创建,收集了大量珍稀标本。但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大量标本只能摆在楼道里面。
2007年获得“修购专项”支持,建成后的新馆面貌整洁美观,保藏条件极大改善,其中标本馆展示区域面积近1500平方米,展示珍稀标本近2000余件。2010年被该馆认定为上海市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党委书记樊强国告诉记者:“东海所成立于1958年,2000年前后,科研所的破败几乎到了极点,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所工作。”如今,走进东海所,整体环境焕然一新,旧式楼群错落有致,绿树红花掩映其间,该所已成为浦江西岸别具一格的建筑群落,被誉为“花园式”研究所。
和东海所一样,众多农业科研院所受益于“修购专项”,旧貌换新颜。
前几年,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一派“老、破、旧”面貌,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开展。经过“修购专项”连续支持,将已经废弃的原西北畜牧兽医免疫处古建筑维修后作为所史陈列室,所区环境彻底改善,所容所貌焕然一新。该所已经被评为兰州市“花园式单位”。
农业部科教司条件处处长杨礼胜告诉记者,2006年至今,中央财政投入农业部部属52个科研单位“修购专项”约29亿元,实施了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项目超过1000个,显著改变了农业科研单位面貌,切实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催生了重大科研成果。
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农业部部属三院大批购置和升级高标准、高水平的仪器设备,显著提升了研究所科研装备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研的逐步深入,广度逐步拓展。
“我们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从研究‘一条虫’到‘多条虫’。”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杨瑾说。
据杨瑾介绍,该所原来只研究血吸虫病一种,2006年以前,全所单价1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仅有13台件,价值不足500万元,科研条件严重不足。2006年起,在“修购专项”的支持下,该研究所集中装备了6000多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还逐步引进了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团队,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研究领域迅速拓展。研究领域已从原来的一个领域拓展到寄生虫病学、动物药学和动物传染病学三个大的领域,动物血吸虫病、猪传染病、禽传染病等八个方向。
正如一位“千人计划”引进人员说,“正是看到了研究所的修购工作规划,知道了今后几年研究所会有什么样的条件,知道了自己来了能干成什么,才下定决心来的。”
从“命题作文”到“自主选题”
学科发展得到拓展科研队伍得到加强
如果说“修购专项”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则对青年科研人员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一般的科研专项都是‘命题作文’,研究方向规定得很死,而‘基本科研业务费’是唯一真正由科研院所自主安排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年轻科研人员自己发现、感兴趣的自主选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勤奋说。
2008年,34岁的留美博士李泽君回国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所工作,进行水禽流感防治技术研究。“正担心拿不到课题没事可做的时候,所里给我们一个研究团队‘基本科研业务费’50万元,进行鸭黄病毒疫苗研究。”
“鸭黄病主要症状是鸭不下蛋,个别死亡。发病到死亡只有4个月。我们立即投入了研究。2010年,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申请了专利。该成果2011年获得农业行业专项支持,2011年获得863疫苗研究专项支持,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李泽君说。
据所长童光志介绍,从2006年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来,兽医所共获得专项经费支持2205万元,支持了82个科研项目,涉及研究所寄生虫学科、传染病学科、兽用药物、兽医公共卫生四大学科方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研究类型。项目主持人平均年龄34岁,有博士学位的45名,占54.8%,其中8名是从国外引进的中青年骨干。
杨瑾告诉记者,作为刚刚踏上科研道路的青年科技人员,以往鲜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课题,专项的实施使他们获得了主持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其独立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据不完全统计,约20%专项负责人在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后,成功申报各类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据介绍,“十一五”中央财政投入“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7亿多元,对院所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推动新学科增长点和创新性研究、孕育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科研创新到成果推广
公益服务明显提升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集成和产出,2006~2011年,农业部部属科研院所获得国家级奖励30项,包括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棉花所、油料所、水稻所和生物所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培育的大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等植物新品种,植保所、哈兽研、兰州牧药所和上海兽医所经专项资助研发出来的新型农药、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5株)等疫苗和兽药,经推广运用于生产和市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专项对改进部属科研单位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物种资源保护、海洋权益维护、行政决策支持、科普宣传教育等服务支撑保障效能,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了远程病虫害监控系统、大田作物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设施作物智能化控制系统、新农村建设技术普及系统等8个应用系统;建立了用于作物生产、农产品价格、市场、政务管理等信息采集的6个基层信息站点,为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热科院建立了“当地政府+科研院所+新农学校+技术员+学员(农民)”科技推广新模式;举办芒果科技入户培训,共培训农户和农技员1000多人;2011年,在四川攀枝花等地举办芒果科技入户培训10场次,培训果农和基层农技人员近1000人,并建立了“芒果科技长廊”。
立项资助农业科研发展的同时,三院也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开展了一系列管理科学类研究,为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科院多篇渔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和报告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并将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建设全院性的信息和条件数据库,为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持续稳定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说,“‘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在农业科研投入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