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山西小杂粮思考大课题

网友投稿  2012-05-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吴晋斌 马小林

    去年“十一”前夕,山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紫团集团老总李兵芳给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贾明进打电话说,他们做了个PPT,想请领导们“把把脉”。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兵芳的“营销”很有效果:集团依托台湾研发团队创新的紫团“杂粮包”项目得到了山西省政府层面的认同;副省长郭迎光调研之后,将紫团的杂粮包子纳入山西可做大做强的本土品牌序列;紫团成为省政府直接为企业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首批三个龙头企业之一。

    这个故事是山西人多年来共同追逐梦想的一个缩影:保健食疗日益成为时尚后,如何将山西的小杂粮资源优势做成强势大产业,上到政府,下到企业家都在用心破题。

    这个故事是今年山西振兴杂粮产业的一个样本:企业家是承担山西小杂粮产业化的驱动力量;政府只做两件事,规划引导、服务协调;其产业化的实现路径是依托企业家团队进军绿色主食和保健饮品市场。

    小杂粮叫好不叫座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成就了其杂粮品种多样、品质优良、保健性强、食药两用等特色。

    据调查,山西杂粮目前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20种,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1/10,谷子、荞麦和燕麦的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沁州黄”等小米已成为山西优质杂粮的代表,以杂粮为原料的山西汾酒、陈醋享誉国内外市场;每年杂粮出口约10万吨。但优势背后难掩小杂粮王国的窘境: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山西杂粮种植面积“缩水”500万亩,总产减少10亿公斤。

    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说,目前小杂粮单产低、效益低、规模小。绝大多数杂粮品种平均亩产在50~10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燕麦、荞麦亩均收益不足300元,谷子不足400元,效益较高的红芸豆、绿豆也仅有700元左右,低于玉米的种植收入。

    小生产不可能在创新品种、提高产量、研发深加工上下功夫,因此山西的杂粮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原料化趋势很明显,丰年压价,歉年抢购,价格不稳定难以让农民增收。

    卖原粮的做法还难为了消费者,即使是山西本土的城市消费者,面对原粮,尽管知道它的保健功效,也常常因未掌握将其制作成美食的方法而望而却步。而这一瓶颈反过来又成为杂粮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因素。

    小主体载不动大产业

    将原粮深加工,向简便易食的绿色主食和保健饮品领域进军。山西不缺眼光,也不是没人才、没财力,更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市场的杠杆不买政策扶持的账。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销售下滑,山西将目光转移到小杂粮产业。从1998年,山西省政府将小杂粮列为产业化开发项目,借以实现农民增收。

    据该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褚润根回忆,从2000年起,省财政加大了对小杂粮生产技术推广的投入,确立了10个杂粮基地县和10个杂粮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扶持。

    但是,从2000年底开始,山西的煤炭市场转向卖方,煤价翻着跟头上涨,人、财、物的投向自然倾斜到了最暴利的产业,政府的导向难以撼动暴利的诱惑。

    没有人财物的集结,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组织和配置,小杂粮产业化结果可想而知:规模以上的80多个杂粮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单一;杂粮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5%,且以原粮粗加工为主;马铃薯加工量仅占鲜薯产量的30%,而粉条、淀粉等粗加工就占到10%以上,挤不到全国市场销售前列。

    小杂粮生产的小主体无法匹配产业化大市场,不仅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的步伐。

    黄金期迎来新主体

    十年一觉杂粮梦。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为山西杂粮的振兴提供了新机遇:

    国家层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优质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适应这一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农业、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

    山西层面,由于煤炭资源整合,伴着煤炭资源开发培养起来的一批企业家及其积累的资本被挤出煤炭领域,山西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政策为之提供了流向。

    事实证明,正是这些人才和资本的流入,山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2010年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比2009年增长36%。2011年实现629亿元,同比增长23.3%;

    量的叠加之外,还有质的飞跃:以食用菌为主打产品的紫团集团聘请的台湾百万年薪团队研发了下游产品-——杂粮为皮、菌类为馅,台湾口味的紫团系列速冻包子项目进入试产阶段;雁门清高的系列产品如苦荞健茶、苦荞香米、苦荞醋、苦荞速食面、苦荞保健枕等,实现了杂粮的饮品化、主食化、保健化,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额突飞猛进;晋中市“德御农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更是使山西杂粮登陆了世界资本市场和主食消费市场。

    这一事实也证明了,企业家才是市场的创新主体和产业化主要驱动力量,而不是技术专家和农民。

    去年,履新不久的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作出研判:山西在全国有两大比较优势——杂粮和畜牧。大气候小环境昭示,山西杂粮产业化面临新机遇。

    杂粮新政孵化大产业

    山西杂粮产业化提档升级有了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直接的挑战是杂粮王国在全国流通市场上话语权缺失。怎么能变挑战为机遇,变优势为强势成为考验执政者智慧的一个难题。

    就此,郭迎光提出了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思路做大杂粮产业。在这一思路下,借助企业家精神开发杂粮产业的市场潜力成为山西的共识。

    4月9日,山西召开振兴杂粮产业电视电话会,会议提出:今后三到五年,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拉平与玉米、小麦两大主粮的补贴差距,力争使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建立一批万亩、5000亩和1000亩的规模化杂粮生产基地;择优扶持杂粮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覆盖全国的小杂粮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在忻州市规划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三到五年之后,形成北京等大城市有直销窗口,太原有物流园区,各市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的营销格局。

    由此,山西开启了小杂粮变身大产业的大幕。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24/18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