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培养的“3+1”体制

网友投稿  2012-05-17  互联网

    刘平昌

    大学生村官成长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握好关键环节。我认为要从3个层面来考虑问题。一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锻炼提高;二是政府层面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三是高校层面的服务,这是“3”。“1”指的是党的组织部门要站在更高处,从宏观层面、决策层面来协调领导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工作。

    大学生要当个真正的“村官”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对组织上的培养用意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会出现角色偏离现象:有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存在“过客”思想,以局外人的身份观望,充当观察员;有的大学生村官存在“镀金”倾向,把“村官”当作是自己就业和考研的台阶,认为自己只要做“村官”期间不出事,服务期满就会得到相关的利益;有的大学生村官存在“怕事”心理,认为“村官”身份尴尬,自己是“客人”,不是“主人”,办事瞻前顾后,不敢主动介入;有的大学生村官存在“自傲”心态,不尊重当地领导,瞧不起基层干部,做事眼高手低,不愿办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有的大学生村官存在“熬时间”心理,认为熬过时间就走人,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些错误心态不仅影响了“村官”的形象,而且制约着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觉得要想使大学生村官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解决好大学生村官自身建设问题。

    大学生要提高党性修养。当大学生村官有什么好处?我讲一个胡耀邦同志的故事。红军初创时期,一个刚刚加入红军的青年战士问胡耀邦:“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胡耀邦想了想,郑重地回答:“让我看,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危险的工作要抢着去干;如果军装不够,要让给别人穿;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要说好处,我看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你。”胡耀邦说的这些话对我们“村官”有同样的意义。

    要有针对性地,特别是要让大学生村官到先进农村进行“驻村培训”,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优势和年龄优势,让他们在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我认为,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协同培养管理机制。

    1.对于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第一,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立法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理顺政府、培训机构和被培养人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使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统一管理。要制定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规范,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任务,预防和制止“村官”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建立组织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各个主体之间要纵横协调,密切联系,保证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预防和解决大学生村官两不管现象。第四,针对大学生村官培训零散无序、成本较高、成效较差的问题,各个部门要改变各自为政的状况。建议把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职能从各个部门中剥离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在组织、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加强。

    2.乡镇机构要在实践培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使大学生村官与乡镇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要大胆使用现任大学生村官。因为使用才是最好的培养,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大胆放手,大胆使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干部角色的转换,提高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让他们能尽快挑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梁。另一方面,乡镇应该积极参与到对未来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当中,尤其是在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方面,乡镇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与培训部门、学生进行定期沟通,并在如暑假、寒假、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等期间接纳未来大学生村官到乡镇进行实践和见习。

    3.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培养工作的领导。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涉及各方面利益,往往会遇到各种矛盾。为了防止和克服各种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取得实效,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信息掌握,保持并协调好与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岗位安排做到及时、准确、合理,使大学生村官工作走上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二是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规划。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通力合作,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解除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促使大学生村官能安心工作。三是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各地方单位要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四是加强工作推动,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高校要把培养村官真当回事

    高等院校要扩展“村官”专业或者“村官”培养基地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为了造就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基层领导干部。但是,要使大学生安心在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的农村工作,必须提前让其了解实情,磨炼意志,有效促成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大学生村官专业。另外,还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创业技能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的适岗能力。

    如果条件不具备,则可通过高校资源整合,设置“村官”培养基地班,试行培养“村官”方略。同时要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在高校开设专业的农村技术课程。要采用“政府介入”与“就地消化”相结合的原则。即在三方主体协议的框架内,由国家支付部分培养费用,减少被培养者的负担,鼓励有潜力的大学生加入培养计划,当然,专业理论教学(学校)以及实践教学(需求地)产生的费用,应该采用“财政+学校+基地+个人”多方结合的方式投入。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源头工程”,应创设条件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创业。温家宝总理曾说,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了解农村是不可或缺的一课。针对农村对高素质人才渴求的形势,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提出:“高校可以尝试设置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村官’专业。”对大多数非农高校来说,有必要将与农村相关的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如适当开设事关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方面的选修课程,突出到农村进行实践的教学环节。

    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基层就业能力。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两年来,村官成了高校假期实践的重点岗位,涉农院校纷纷成立专业技术队伍,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三农”,毕业后到村任职,整体素质肯定与从和农业、农村毫不相关的专业中选拔出来的学生不一样。高校应积极发挥人才、知识、学科优势,努力当好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孵化器”。

    (作者系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分党委书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7/18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