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美丽的海子”绽奇葩

网友投稿  2012-05-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久锋 肖克

    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为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尤其是探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跨越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2011年1月,省委书记栗战书冒着严寒深入到威宁自治县迤那镇,食宿农家,访寒问苦、“围炉夜话”、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并将迤那作为“四帮四促”的联系点,拉开了全省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序幕。迤那镇围绕“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保民生、创机制、探路子”的扶贫攻坚基本思路,经过一年的实践,发展条件、产业开发、群众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走出了一条整镇推进、跨越发展的成功路子,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迤那”,彝语意为“美丽的海子”。

    然而,长期以来,迤那这个近4万人口的大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是一块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曾是麻窝山麓迤那镇自然生态和民居生活的真实写照。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山上没有几片绿色,光秃秃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养活一代代的迤那人。

    面对生存的现实,迤那人再也坐不住了。2009年,迤那镇五星村一位叫陈杰的医生,决定放弃诊所,创办了迤那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010年,陈杰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4个村56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

    陈杰承包了周边几个村40平方公里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进行金铁锁(一种药材)种植;又与贵州药材公司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让社员种植了3021亩板蓝根等中药材,涉及农户1000余户。今年,合作社又以板蓝根、当归和党参等中药材为主,种植面积达到3700亩,辐射带动农户1047户4000余人,将实现产值上百万元。

    因为有了产业作支撑,迤那人才有信心、有决心向贫困宣战,向贫困发起“总攻”。众多的专业合作社,是迤那镇农业开始迈向产业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站在五星村的山头上,放眼望去,3000多亩党参连绵天际。“种植党参,每亩最高收入可突破4万元,项目区群众可迅速致富。”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杰说,合作社走的是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利用党参蔓藤进行生猪养殖,猪粪生产沼气,沼气发电,沼渣种植党参。

    走生态路发绿色财的,不只是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生态专业合作社,整个迤那镇走的都是这条路。在迤那镇,以“七个两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实施,涉及到蔬菜、烤烟、核桃、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绿色经济正在迤那迅速崛起。

    迤那镇芙蓉新村69户人家每户有1幢面积240多平方米的两层黔西北民居,太阳能路灯、水冲式厕所、篮球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2011年芙蓉新村住户人均纯收入5791元,比全镇平均水平高出561.2元。   

    芙蓉新村仅仅是迤那镇变化的一个典型。走在迤那镇,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老百姓幸福地唱起自编的歌谣:“青瓦白墙,到处是新房;清洁能源,路灯来点亮;柏油马路,村村都通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

    一年来,迤那镇改善最大的是民生,受益最大的是农民。2011年,迤那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常住人口参保率达82%,农村低保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并作为省人民医院推进城乡医疗均等化的试点,开通了全省第一个“远程会诊”系统。

    一年来,先后有120多个单位、2600多名干部到迤那结对帮扶,威宁自治县按5个单位帮扶一个村的方法、组织70个县直部门集团帮扶迤那,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调、合力支持、加快推进的工作格局和集团帮扶、聚力攻坚的强大优势,促进了人才、资金、项目和公共服务等资源向迤那涌流。全年各级各部门帮扶项目232个,其中,完成建设项目128个,在建项目60个,完成项目投资3.2亿元,统筹推进了迤那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建设快速发展。

    一年的时间,迤那人办成了一大批一代甚至几代人想办而无法办成的事,解决了许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镇实现了通村油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三个全覆盖”;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实施“七个两万”工程,2011年大农业对人均纯收入贡献2947元;1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有卫生室、有计生室、有农民文化家园、有农家书屋、有远程教育六个“村村有”,开创了老年公寓、芙蓉新村、特禽养殖示范基地、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污水处理场、生态公园、特色小城镇建设等20多个“迤那第一”;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229.8元,按原贫困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基本实现了“脱贫摘帽”。根据毕节市2011年乡镇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迤那镇综合排名全县第1名,全市第11名,“整体脱贫率先突破做示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造出了跨越发展的“迤那奇迹”。

    迤那扶贫攻坚的实践探索充分说明:脱贫致富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只要思路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切实把群众与各方面的热情、激情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特困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6/18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