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地下”到“地上”的嬗变

网友投稿  2012-05-1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程鸿飞 冯克 杨丹丹

    3年前,这座因煤建市、缘煤兴市的皖北能源城市还仅仅是“以煤名城”,建市50多年为国家贡献原煤8亿多吨的数字,与“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煤城精神一起标注着她的骄傲与荣光;

    3年后,再有人提起这座城市,除了煤炭,更加津津乐道于她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食品工业,从2007年仅有17亿元到2011年逼近170亿元,年产值直追煤电,增长态势令人咋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市农业升级转型,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经达到1.8∶1,带动农户占总数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去3年间连续跨过4000元、5000元、6000元三个关口。

    支柱产业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枯竭”到“朝阳”,在较短时间内,一座资源型城市竟然实现了近乎颠覆性的战略转型,不免让人兴起强烈的探求欲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型?凭什么能有这样的转型?是什么促成了转型硕果?带着三个疑问,记者日前走进安徽省淮北市,试图寻找答案。

    统一思想促转型——

    敢于做“无生有”、“小见大”的文章

    4月10日,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落幕,来自美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全国30个省市的910家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包装及食品机械企业参会,投资说明会签约35个项目,签约额为71.88亿元。

    “以前很多人都觉着俺们这里只生产煤和电,但现在,淮北抓转型抓得不错,俺们不但有煤,还有食品工业,像你们这么有眼光的企业应该来淮北投资。”“食博会”上,一名普通市民向外地客商做起了“广告”,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其实,当2008年8月8日,履新仅2个月的市委书记毕美家,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立足黄淮海,面向长三角,打造食品工业高地”的战略构想之时,并未得到强烈的共鸣。

    进入21世纪后,淮北每年都有需要关闭的煤矿,煤炭资源总有采完的一天,完全依靠煤电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已经成为淮北干群的共识。

    但是,淮北只有2700多平方公里、220万人口,自身农产品产量有限,又是一座传统煤电资源型工业城市,缺少食品加工业赖以发展的原料来源,发展食品工业这条路能否走得通?

    当时,安徽宝迪公司在淮北投产了200多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湖南唐人神生猪同样有一个200万头的生猪项目要投产淮北。一些领导干部就产生了疑问:“淮北市一年生猪出栏仅有200万头,一家宝迪就能全部加工完,庞大的生产原料从何而来?”

    “整个黄淮海平原不都是我们的原料来源地吗?我们要敢于做‘无生有’、‘小见大’的文章,要敢于吃螃蟹。”毕美家给那些思想上有顾虑的干部及时上了一堂解放思想的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办法配置资源、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大型龙头企业辐射的半径是数百公里,食品生产线上的一个工人至少能够带动产业链上25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了统一思想认识,淮北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学习调研,一方面组织“科学发展观大讲堂”进行30多次高层次讲座,另一方面通过到食品工业发达地区调研考察夯实科学决策的基础。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逐步提高、城市化的拉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食品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是3.3∶1,如果一个农民成为工人,他的食物消费将比在农村高出很多,城市化将拉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越来越富裕,农民的食物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食品工业潜力将会更大。”毕美家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大小会议等不同场合诠释着这番发展思路。   

    2009年3月,淮北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更加速了淮北转型的步伐。通过学习和调研,淮北上下逐步达成了共识,坚定了信心。之后3年,着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淮北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作为战略支点,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倾力推动食品工业崛起,逐步走上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建好园区育龙头——

    就是要搞专业的,不搞“百花园”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位于烈山区宋瞳镇的安徽宝迪食品工业园,五星级标准化厂房,宽阔平整的骨干道路,国际一流的全自动操作流水线。机声轰鸣,有条不紊,每年有200万头生猪在这里经过分栏、电麻、清洗、分割、排酸等工序后走向市场。2011年工业园总产值达到32亿元,带动就业近1500人。

    “我们宝迪公司的总部很快也会迁入淮北,‘十二五’末,宝迪食品工业园可实现产值500亿元。”工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淮北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是吸引宝迪做出决策的最主要原因。

    “淮北市发展食品工业其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接着这个话题,淮北市副市长杨军侃侃而谈:

    淮北位居我国最大的粮仓黄淮海平原腹地,仅本市就有耕地213万多亩,拥有100多万亩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淮北紧邻长三角地区,这是全国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全国交通大动脉京沪高铁与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淮北工业体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厚实,现代农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有78万农村劳动力和20多万熟练的产业工人供企业发展所需;

    淮北土地资源优势明显,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试点市,20多万亩采煤塌陷土地经复垦整理后可再利用于项目建设……

    “也许有人会说,淮北这些发展食品工业的优势别的地方也有,甚至远强于淮北。”毕美家介绍说,与我国食品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相比,淮北食品工业起步较晚,但“后发制人”往往更有优势。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淮北市通过考察后发现,即使是在杭州这些产值接近1000亿元的食品工业发达地区,也没有一个专业的食品工业开发区,其他地区的食品工业也鲜有集群化发展态势。

    “这正是淮北发展食品工业最为明显的后发优势。”毕美家说,“因此,我们选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专业化食品工业开发区,绝不搞‘百花园’,充分发挥专业化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食品工业和配套企业到园区集群发展。”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淮北与上海、天津、杭州、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食品协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引导众多食品工业企业到淮北考察投资。短短几年,淮北先后建起宝迪、凤凰山、口子、百善等食品专业园区,其中,凤凰山食品工业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食品工业开发园区。

    “与食品工业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来没有看到过食品工业开发区,在淮北是第一次。”2010年4月,天津食品工业协会理事长赵国瑞在淮北考察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淮北市农业产业招商实际到位资金每年都保持在10亿元以上,先后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8家,天津宝迪、江苏雨润、山东鲁王、山东六合、湖南正虹、湖南唐人神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淮北。

    除了加大投入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硬件环境以外,淮北市还引导食品包装印刷、食品物流、会展销售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园区,培育互补共荣的产业集群,形成整体良性竞争的发展态势。同时,园区所在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年”、“百名干部帮扶百家企业”等活动,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3年来,各专业园区发展速度很快,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现已聚集食品加工及配套的包装、印刷、物流配送等企业愈百家,2011年产值达75.4亿元,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省农业产业化加工示范园区;宝迪、百善、口子工业园也分别形成了肉类深加工、粮油深加工、饮料酒酿造的鲜明特色,基本构建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

    拉长链条促增收——

    食品工业倒逼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两年半前来淮北,我对这个城市发展食品工业还半信半疑,今年再次来到淮北市看到食品工业发展的势头,我真正信服了。”今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带队与淮北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暨共建实验站协议时坦言。

    在发展食品工业之初,淮北就坚持以科技铸品牌,十分注重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设备、工艺的更新改造,鼓励自建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与农业部高端对接,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推进产业链条加速向高端食品和精深加工延伸。

    据介绍,在推进现有面粉与饲料规模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淮北加快台湾旺味谷朊粉二期、新加坡幸运方便面二期、香港思朗饼干以及鲁王、天宏两个年产5万吨面条车间,正大源、正虹两条30万吨绿色饲料生产线等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实现粮食加工由初始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在加快宝迪生猪屠宰、六和肉鸭加工、雨润肉鸡加工、曦强乳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成长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下游产业扩展,建设好宝迪5万头原种猪场和北京益农源、上海爱森两个5万头规模父母代种猪场、绿苑父母代种鸭场扩建、上海爱森存栏200头种公猪供精站以及科宝动物内脏加工、宝迪猪血蛋白加工等项目,形成从原种场、精液配种、规模养殖小区到畜禽屠宰、猪血加工、动物内脏加工、熟食生产较为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条。

    “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对安全、优质、充足食品生产原料的需求倒逼我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毕美家说。

    围绕食品工业的发展,淮北将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集中力量推动基地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万亩,建成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137个,建成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走在全省前列。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淮北快速建立,目前已经培育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47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80个,全市已有23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农业产业化居于安徽省第一方阵。

    围绕完善利益联结模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合作组织进行有效对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共赢发展。

    “发展食品工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农民收入。”副市长谌伟介绍说,目前,淮北当地农民就业去向加快向农业产前、产中和非农产业多领域就业转变。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物质装备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民就业分化。2011年淮北农民收入呈现出难得的“四增现象”,即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全面提升,全市农民平均收入达到6313元,增长18.3%。

    就在首届中国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开幕的头一天,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座谈会在淮北召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淮北以食品工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得到了充分认可。

    在座谈会上,谈起淮北食品工业的发展目标,底气十足的毕美家发出“豪言”:力争今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十二五”末达到500亿元、“十三五”中期达到1000亿元,努力把淮北打造成为“立足黄淮海、面向长三角的现代食品工业名城”。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16/183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