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辉
每当山东省莘县张鲁回族镇西街村一间陋室内传来锣鼓声,附近的村民就知道:张鲁农民艺术团又在演练节目了。张鲁农民艺术团由50名当地的村民组成,平均年龄50岁以上,组织者更是一位80高龄的耄耋老人李寅堂。在他的带领下,这帮“老”团员们结合现实生活,自编自演,唱身边人,演身边事,歌颂良好风气,痛斥歪风邪气,撑起了莘县农村乡土文化的一片天。
从“票儿”到农民艺术团
李寅堂,回族,1993年退休后就回到老家张鲁回族镇南街居住。近20年,一直在默默收集当地的文史资料、好人好事著书立说。去年,李寅堂了解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心里非常激动,就想发起成立一个“票儿”,即京剧协会。张鲁回族镇的五街回民自古就有着载歌载舞、吹拉弹唱的传统,农闲季节、茶余饭后,在本斋广场、河边田头,有的跳舞唱歌、有的健身运动、有的吹笛拉弦,娱乐形式多样。“就是少个组织、一个平台让这些好东西挖掘出来发扬。”他说。
“我们一拍即合,着手联系一些京剧爱好这,先后召开了三次动员会,最终组成队伍。”当地村民也是现在艺术团理事王振杰说。艺术团另一位理事贾学现在回忆起来,仍对李寅堂充满敬意:“第一次会议的时候,他早早就来了,一个人拄着拐棍站在门口寒风中等,这样高龄的老人还为大家做这么多事,让我很感动。”
最后,经过大伙讨论,决定成立“莘县张鲁回族镇农民艺术团”,原来设想的“振兴京剧”仅成为艺术团的一小部分,快板、相声、豫剧、四平调等戏曲形式都被“拿”进来了,又推荐出了团长、副团长、理事。张鲁回族镇从此有了广大农民尤其是聚居于此的众多穆斯林群众的民间文艺团体。
“老诸葛”们带火艺术团
艺术团要壮大,就必须要扩充骨干力量。为此,李寅堂请来众多文艺“老诸葛”前来助阵。
艺术团理事贾学进是莘县文化馆退休的老行家,花甲之年,从事文化工作30多年,能吹拉弹唱,善谱曲编排。年前,为筹建艺术团,李寅堂专门到贾学进家请他出山。
团长满恩庆,已60多岁,自幼习武弄棒,能歌善舞,扮相英俊,素有“奶油小生”之美称。秧歌队里他扮演大辫子姑娘,京剧《沙家浜》他扮演英雄郭建光,是县里的头号业余文化骨干。正因为有了这些“老诸葛”,艺术团成立不到两个月,就排练出了一场120分钟的节目。
艺术团的第一次演出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今年正月初七,莘县张鲁回族镇马本斋广场上人头攒动,北风凛冽刺骨,但寒冷最终被一阵阵热情的叫好声驱散。数以千计的穆斯林们一起观看他们他们的艺术团。张鲁回族镇党委书记张瑜说:“这些节目土得掉渣、渣里有味、味里有戏,让观众耳目一新。”
“农民艺术团,顾名思义,农民参演的节目土气,水平也不高,但我认为土生土长的东西生命力强,未必不出精品。我们不是专业的演职人员,今后想请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的专家指导一下。”李寅堂踌躇满志。
写书拍电视弘扬传统文化
李寅堂介绍,张鲁是古镇,地理位置偏僻,历史上交通不发达,文化落后。但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仅烈士就有33名。“要是让80多岁的人说说故事,那些好人多得很,就是没人歌颂、没人写。我退休后就开始整理张鲁的好人好事。”目前,李寅堂与“老人”延保玉(原莘县广播局副局长,现在山东省作协会员)已经写完并出版了《张鲁魂》、《李寅堂回忆录》两部书。在此基础上,他正忙着整理《鲁西回族古镇张鲁》的编写工作。
如今艺术团的人气越来越高,自编自演的节目天天上演。但李寅堂有了更宏伟的计划:把张鲁走出来的英模人物,拍一部电视剧。李寅堂说:“马本斋带领的《回民支队》妇孺皆知,就是因为当时那部电影。我想用一两年的功夫,把《回民游击队》拍成作品,这个故事直到现在还鲜为人知。”
就是这样一群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却默默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奔波。他们是最草根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力量,张鲁回族镇因他们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