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沂蒙山文化托起旅游强县

网友投稿  2012-05-0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于洪光 通讯员 薛杰 李顺利

    前些年,记者曾多次到过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山东沂南县,在记者记忆里,沂南没有多少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景点。

    然而,在今年万树吐绿的春天里,记者再次来到沂南,惊奇发现,几年光景,沂南在城郊山麓、乡村田野、沂河两岸,建起了一批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

    沂南县委书记刘淑秀告诉记者:“近几年,沂南县积极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深入挖掘‘历史故事、红色经典、乡村文化、沂蒙山水’旅游资源,推进‘古、红、绿、泉’互动融合,打造沂蒙山文化旅游产业,叫响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品牌。”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5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9亿元;2012年3月,被省旅游局评为“省级旅游强县”。

    用全新理念挖掘开发旅游资源

    沂南县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智圣”诸葛亮就诞生在其砖埠镇孙家黄疃村,战争年代,沂南留下了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200多位将帅的足迹,发生过1000多起战斗,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

    沂南县县长鞠艳峰表示:“经过论证,县委、县政府提出,发挥沂蒙山文化的灵魂作用,用诸葛亮故事弘扬沂蒙乡村风情,用绿色山水映托红色经典,用现代基础设施提升旅游资源,用现代营销理念推介旅游文化,推进‘古、红、绿、泉’互动融合开发,打造沂蒙山文化旅游产业。”“古”,即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红”,即依托红色经典历史,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鲁中烈士陵园、山东战工会纪念馆等;“绿”,即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竹泉村旅游度假区、马泉农业创意休闲园、葛氏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泉”,即依托温泉资源,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古村落建成了乡村旅游示范点

    竹泉村原本是一个泉依山出、竹因泉生、砌石为房的小山村,“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的优美环境使其具有了潜在的旅游价值。2008年,沂南确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多方受益”,实行新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对村民居住的竹泉新村与旅游开发的竹泉古村同步建设,即解决了村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又拓展了旅游景区空间。

    对“一新一古”两个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由县城乡规划院对竹泉新村进行了规划,邀请省旅游规划院对竹泉古村进行了规划设计。居住新村,实行电、自来水、路灯、道路、绿化等全面配套,打造成了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整洁、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旅游古村,围绕“村、竹、山、水”,打造具有沂蒙文化、山乡风情、竹乡景观、生态古朴的旅游度假区。如今,竹泉古村已成为“山东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用绿色山水衬托红色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深受教育,震撼心灵!”这是记者在沂南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参观后的体会。

    《沂蒙》导演管虎曾经感叹,拍摄《沂蒙》时考察了6个县,最后确定把沂南县常山庄作为拍摄基地,因为这里不仅红色文化浓郁,而且有青山绿水。如今,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已成为党性教育、旅游开发、影视拍摄的“风水宝地”,已经拍摄了30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启发下,沂南决策者坚定了“用绿色山水映托沂蒙历史”理念,实施了“绿染沂南”工程,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1%。在乡村,坚持“全面规划、重点扶持,规模开发、分类绿化”,实施了沂蒙山区防护林工程和沂河防护林工程。在城镇,坚持“点、线、面,树、花、草”相结合,见缝插绿,沿路布绿,建设了一批城镇园林绿地。

    如今,沂南在青山绿水掩映之中,已经建起了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沂蒙母亲纪念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项目。

    用现代手段包装历史文化

    白墙青瓦、灰砖红窗、飞檐斗拱……徜徉在沂南“十里汉街”,一股浓郁的汉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而与汉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是生意红火的现代经营业态。

    2008年以来,沂南为了凸显汉代文化特色,在规划区内,将新建筑统一规划为汉式建筑风格,建设了汉园、汉街、诸葛亮城、汉阙城门等;对原有建筑,统一进行“汉式改造”。如今,已建成了“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汉式建筑群”。

    为了放大汉代文化的载体优势,沂南县决策者意识到,要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包装”历史。现在的“十里汉街”,根艺奇石、文化商铺、旅游商品、4D影院、休闲娱乐等,已经形成了气候。在诸葛亮城,栩栩如生的少年诸葛亮塑像阐释了“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之意;十几座青铜塑像,向人们讲述着三国及诸葛亮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9/18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