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用科技点亮农民致富路

网友投稿  2012-05-0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强

    广东省肇庆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六年来,肇庆市已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成的三级科普惠农奖励政策,各级协会、基地、科普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掌握致富能力,建立科学生产生活方式。4月底,记者前往肇庆,就“科普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进行了深入采访。

    “高要市蔬菜走廊”是怎样建成的?

    正是广东春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节,蚬岗镇蔬菜科普示范基地里,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农民李汉球正在自家的地里摘菜。他告诉记者,他家有5亩菜地,种的是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推广的“六瓜一豆”,白瓜、青瓜、苦瓜、节瓜、丝瓜、茄瓜和豆角,前年5亩菜地纯收入达到5万元,今年菜价更高,平均高出50%,估计效益会更好。

    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会长赵日强介绍,协会成立以后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确立了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即一年种菜一年种稻,这样即保证了一定数量的粮食产量,又使得蔬菜的病虫害大大降低;提高了复种指数,通过培训农民,现在全镇的菜地都达到了一年种植三造,也就是三茬;由于当地土质不适合种叶类菜,而适合种植瓜豆类蔬菜,因此大量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确定“六瓜一豆”的种植品种;搭建流通平台,帮助菜农销售。

    现在,蚬岗镇年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复种面积7.5万亩,总产量22万吨。农民种植蔬菜的亩纯收入由2006年的4920元,提高到2011年的10800元。

    2006年,广东省农科院在蚬岗镇建立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地,2007年被定为供港蔬菜供应基地,全镇蔬菜种植户现有9000多户,同时辐射到了高要市的金利、金渡、回龙等镇,形成了高要市特色农业发展区——“高要市蔬菜走廊”。

    肇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化

    芡实,睡莲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河塘,南药的一种,也是广东等地煲汤的重要原料。而鼎湖区的芡实则因品质优良而被称为“肇实”。

    鼎湖区广利镇永宁村,一片600多亩的河塘在雨过天晴的午后蒸腾着袅袅热气,塘面上漂浮着片片肇实的圆形叶片,很像睡莲。河塘的承包人邝锦盆和何德生是来自于鼎湖区永安镇横槎村的农民。

    邝锦盆说:“以前这片鱼塘没人开发,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几万块钱,但自从接受鼎湖区肇实协会的指导承包下了这片鱼塘,既种肇实又养鱼,效益可是大不一样了!”他告诉记者,这片水面,连肇实带鱼,去年净利100万元。“我种了20多年的肇实,还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收入!”

    鼎湖区肇实协会会长黄建强告诉记者:肇实品质优良,但收获很累,因为肇实成熟后都掉到了塘底的烂泥里,协会出资成功研制出了新型肇实收获机;肇实的脱壳也一直是个难题,协会与有关部门合作研制出了新一代脱壳机,起肉率高出老机器20%;为做大做强肇实产业,协会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肇实深加工产品,现已有肇实蛋卷、肇实曲奇饼、肇实凤梨酥等,逐步使肇实成为一个农民爱种并能增收的产业。

    “现在。肇实产业真正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化!”黄建强说。目前,鼎湖区肇实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5400吨,产值6700万元,辐射区内外900多农户。2011年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6611元,高出鼎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03%。

    “百会扶百村”扶出的罗非鱼之乡

    按照广东省科协的统一部署,肇庆市科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会扶百村”活动,即一个协会扶持和帮助一个村发展支柱产业。

    高要市水产学会与波西村结对进行水产科技服务活动,在村里推广罗非鱼养殖的良种良法,使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形成了罗非鱼的品牌效应。并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创建了16个水产技术示范区,带动高要市2万多人从事罗非鱼养殖,年产优质罗非鱼种苗2亿尾,产量稳居广东省之首。建设了罗非鱼健康养殖基地1万亩,以基地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养殖区10万亩。高要市也被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了“罗非鱼之乡”的称号。

    肇庆市科协主席孔进棠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肇庆市参照中国科协和广东省科协的做法,每年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0万元,启动肇庆市一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地市。自2009年以来,共有7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5个专业技术协会和12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得表彰奖励。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7/18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