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雁过无痕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05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杨志华 通讯员 杨德林

    太阳暖暖地照着,却照不暖人们冰凉的心;风儿轻轻地吹着,却吹不散人们脸上的阴云;

    鸟儿喳喳地叫着,却叫不醒一个沉睡在九泉之下的生命……

    在鲁西北德州的大地上,在禹城市安仁镇刘庄村北有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坟,没有墓碑,更没有铭文,有的只是几束打蔫儿的鲜花。一个多年身揣速效救心丸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临终前双臂挂着吊瓶还想着工作的硬骨头,一个倡导办人民满意教育、攥起拳头办教育、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办教育并首创“推门听课”制、说课对抗赛,使德州教育三年上了三个大台阶的教育局长,一个结婚20多年没有一张全家福、从来没有陪过爱人孩子旅游逛街、从来没有节假日的大忙人,一个一次次拒绝为弟弟提干、为弟媳调动工作、为朋友孩子考学打招呼的最不讲亲情的亲人,一个牵挂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关心病重教师、关爱盲童的最讲情面的好人,一个有着26年党龄、年仅49岁的优秀共产党员——德州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刘志祥就安睡在故乡这堆黄土下。

    “一束花是嫂子送的,另外几束花不知道是谁送的。清明节这几天经常有不认识的人送花。”刘志祥的弟弟刘小刚指着坟上的花说,“哥哥生前就经常教育我们,党员干部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节俭,要低调。所以,他走了以后,我们不能给他脸上抹黑,一切从简,就葬在老家,守着死去的父亲和爷爷奶奶。”说着,他给哥哥磕了一个头。

    青烟升起,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

    两只胳膊都挂着吊瓶,仍让别人把手机放在他耳边商谈工作,成了刘志祥生命最后时刻的定格

    刘志祥虽然离开7个多月了,但是德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肖建军仍清楚记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局长两只胳膊都挂着吊瓶,仍让他把手机放在耳边商谈工作。

    刘志祥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一米七五,国字脸,浓眉大眼,肤色黝黑,走起路来一阵风,从外表看上去非常健壮。但实际上,最近几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治疗心脏病的药常年带着。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有一次心脏病发作,人事不省,他的老领导许传忠很有经验,连续往他嘴里放了几十粒速效救心丸,才把他救过来。事后他开玩笑地说:“我是在阎王爷那里报过到的人,阎王爷不收我,看来我干的成绩还不够!”

    2011年上半年,刘志祥经常出现发烧症状,同事们多次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他都轻描淡写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头痛脑热的,吃点儿感冒药就好了!”于是,一直当普通感冒对待,没当回事儿。有时候实在烧得坚持不住了,他就悄悄找一家医院,输几瓶液,烧退了回来接着干。

    2011年7月11日,他参加山东省组织的赴天津、河北教育考察活动,13日,考察完天津段的工作,走到中途,发起了高烧。这一次,他高烧不止,头晕脑胀,站立不稳,他心里暗暗骂自己:“真熊包,关键时刻掉链子。”最后,实在支撑不住了,只好让副局长莫明峰代替自己参加河北段的考察。回到德州后,随即进入市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治疗;7月22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诊断,病情危重;7月23日,转院到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淋巴癌。

    刚到北京住院时,当时并不知自己患绝症的刘志祥像困在笼子里的老虎,急得团团转,家里一大摊子的工作等着做呢,自己怎么能躺在这里享清福呢!他几次要求回去边治疗边工作。但后来一化疗,大把大把的头发往下掉,再看看周围人躲躲闪闪的眼神,他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此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与死神分秒必争的滋味了!化疗间隙,他就用手机与班子成员、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和中学校长沟通,从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到校车安全、农村校舍改造,还有教职工待遇,一一叮嘱。

    化疗一段时间后,刘志祥浓密的头发全部掉光,被病痛折磨的他有时候彻夜难眠。到了深夜,借着灯光,看着满脸憔悴的妻子,他心中充满了愧疚。所以,不管自己多么痛苦,也舍不得叫醒妻子,而是扶着墙慢慢挪动着去厕所。

    听说刘志祥住院了,许多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普通群众自发从德州赶到北京,狭窄的楼道里每天都站满了前来探望的人,虽然因为治疗需要,他们大部分人没能够看上刘志祥一眼。

    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闻讯后,匆匆赶到医院。她握着医生的手恳求说:“刘志祥同志是我们的好干部,德州教育事业离不开他,您一定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刘志祥的主治医生是协和医院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说:“一位教育局长身患绝症后,还念念不忘工作,赢得了这么多人的尊敬,令我感动,我们会全力以赴的。刘志祥的病房,我每天都来!”

    2011年8月24日上午10时,刘志祥永远合上了眼睛。从发现淋巴癌到去世,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主治医生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癌细胞已经在他的体内潜伏了很长时间,平时发作时一定非常痛苦,这个刘局长不知道以怎样惊人的毅力忍着病痛工作的!简直是个铁骨头!”

    刘志祥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74岁的老母亲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常常半夜醒来喃喃自语;相濡以沫的妻子更是无法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整日以泪洗面;弟弟刘小刚思兄心切,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每天兜里装着哥哥的照片,想了就拿出来看看。

    8月26日下葬那天,刘庄村的老老少少全村出动,含着眼泪前来送行,教育局的干部职工来了,学校老师们来了,他资助过的老师学生也来了,1000多人把乡间小路挤得满满当当,绵延数里,哭声动天,使这个偏远、平静的小村庄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中。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家为民为教一功臣”,一副挽联在送行人群前随风飘动。

    没有能够参加送葬的人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

    “志祥局长,辛苦了,一路走好!”“阿祥,是条汉子,天堂保重!”无数网民留言。

    “对刘局长我们感激不尽,感恩戴德……”一位曾得到过刘志祥帮助的中学老师说。

    “志祥讲大局、讲政治,责任心极强,工作拼命;他为人正直,重情重义;他的去世,是德州教育战线的巨大损失!”刘志祥多年的好朋友、分管教育工作的德州市副市长董绍辉含着眼泪告诉记者。

    “在我的心目中,刘志祥局长是一个心地善良、具有良知的人,是一个非常憨厚、充满睿智的人,是一个不善言谈、埋头苦干的人,是一个胸怀使命、努力进取的人。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如此短暂,就像一根刚刚划着的火柴,你还没有看清火焰燃烧的轨迹,它就灭掉了。”这是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博客上写下的文字。

    一个人的离去,缘何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教育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满不满意”

    刘志祥,1962年10月出生在禹城,禹城历史上因大禹治水得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敬业忘我的大禹精神深深地印在刘志祥儿时的脑海里,他立志将来一定成为一个像大禹一样的人。

    1984年,刘志祥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分配到德州市财政局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又力拔头筹考进了市人事局,在这里他一干就是13年,从科员、副科长到科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8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开发区建设,刘志祥被委以重任,任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长,后任德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2008年2月,一纸调令,将刘志祥调到德州市教育局,先任党委书记,后兼任局长。上任之初,刘志祥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现实?地处鲁西北的德州,属于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有的县十多年没有进一名教师,整体教育水平处于全省下游。毫无教育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刘志祥担当此任,心里打鼓。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替他捏了一把汗。

    “我没当过老师,没干过教育,但我当过学生,是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满不满意。我就认这个死理儿!”面对不少人的猜疑,他动情地说。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刘志祥一生执著的追求。

    如何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刘志祥说,要到基层找答案。

    一上任,刘志祥就到基层走访,和校长座谈,向一线教师了解情况,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市13个县市区所有的高中和一半以上的县、乡镇中小学。渐渐地,他的“一二三四五”的教育思路明晰起来——围绕“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一个中心,突出教育质量和安全两大主题,抓好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借助上级、部门、社会和外地四种力量,实现五年迈入全省中游的目标。

    万事开头难,更难的在农村。有一次下乡调研,刘志祥看到许多农村孩子还坐在破旧不堪的平房里读书,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体会很深。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德州市农村校舍楼房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现状,刘志祥挨个县市区跑,找了分管部门,再找分管领导,找了县长找书记,说明情况,争取支持。两年多时间,全市新建楼房校舍面积超过80余万平方米,比以往翻了几倍。

    光建了楼房还不够,孩子们不能在冰冷闭塞的教室里上课。可是,“一通二热三化”和“取暖、改厕”工程,再加上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需要大笔的钱,一算资金缺口3000多万元。这么多钱到哪里去找?

    刘志祥带领教育局一班人南下省城济南,北上北京,跑部进省,马不停蹄。当3000余万元资金到位,当农村校舍改造工程启动,当所有高中学校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班班多媒体时,刘志祥脸上露出了微笑。

    刘志祥经常自嘲说自己就像个叫花子,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在求爷爷告奶奶,人们都说“穷啥都不能穷教育,苦啥都不能苦孩子”,可是,穷地方的教育真难呀!

    “攥起拳头办教育!”刘志祥的思路非常明晰,他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筹资250多万元,在全省第一个建立了高中学科基地,把分散的优质师资和教研资源打起捆儿来,把一切优势资源集中在教学一线;筹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电子备课室,实现市、县和高中学校网上远程教研,广泛开展市、县、乡、校四级培训。

    “办教育就像农民种庄稼,没有收成一切等于零!”刘志祥这样认为,好的教育首先体现在上好学校、提高升学率上。一个所谓好中学,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出不了一个考进北大、清华的,算什么好学校!于是,他一方面选派优秀干部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到名校学习培训,一方面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和教研人员参与全省有关考试方面的调研考察活动,学习经验,沟通信息。

    “大会办小事,小会办大事,会下办真事!”刘志祥经常开玩笑地说。他一般很少开会,特别是开大会。即使开会,他也是能短则短,废话少说。局办公室副主任董志勇说,一次他写了一个汇报材料,林林总总罗列了十多条成绩,刘志祥一看就烦了:“老套路的东西、日常性的工作不要说,找两三个亮点讲讲就行了!”

    刘志祥平时很少在办公室呆着,局里的工作安排给几个副手各负其责,自己就出去“跑上跑下”了。他解释:“跑上,就是向上面争取支持;跑下,就是了解下面需要,对症下药!”

    最近几年,各地中小学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刘志祥说,安全问题是天大的事,决不能有半点儿含糊。他要求所有学校必须一把手负责,并亲自带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协调交警部门,实行错时放学和“小黄帽”路队制;与卫生等部门配合,对学校食堂实行卫生许可、索证登记、培训检查等制度,制订了校园安全事件防控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在德州教育系统,人们都知道刘志祥有“四个无论什么时候”的名言——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着我是德州教育的一分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着德州教育的发展大计;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无论什么时候,都想着德州90万孩子的明天。

    “无师不成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刘志祥深谙个中道理,他说:“无师不成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年龄严重老化、长期得不到补充,是制约德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多年沉疴彻底解决,谈何容易。怎么办?刘志祥又拿出“跑上跑下”的杀手锏。一方面摸清下面基层教师老化现状,缺编人数、缺编程度,另一方面,把调查详实的资料报给分管领导,找市长、找书记。最终,推动市政府通过了“退一补一”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师资队伍瓶颈。2010年、2011年,两年补充3700多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一线。

    比起“跑上”,刘志祥更愿意“跑下”。他的司机说:“刘局长在路上一看到学校,就拔不动腿,想方设法进去转一转、看一看。”有一次,刘志祥回禹城老家,顺便到自己曾经就读过的安仁中学听课,直到听完课,学校领导才发觉,遂打电话给禹城市教育局局长李召海,但这个时候刘志祥已经回到德州。事后,李召海一个劲儿地埋怨:“你个人的私事,可以不告诉我,可工作上的事,总要告诉我一声吧?”不过,自从刘志祥突袭“听课”后,安仁中学和禹城市其他学校再也不敢懈怠。

    刘志祥发现这一招真灵,于是在全市推出了“推门听课”制度,不打招呼、不带随员、推门就进、进去就听,并规定,自己带头,每学期,作为一把手自己听课不少于10节,分管教学的副局长不少于20节,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不少于30节。

    搞“说课对抗赛”是刘志祥的又一大发明。刘志祥受电视辩论赛的启发,在全市初、高中教师中采取全员准备、随机定人的形式,县与县、校与校、相同学科之间开展说课对抗赛和专业知识对抗赛。对抗中,考查老师的授课能力、应对能力;实战中,让老师们体验高考,练好内功。

    “东家做好饭,地里不用看。”农家出身的刘志祥经常借用农村的土话。他说,光逼着老师“干活”不行,还要给老师“做好饭”。每年高考时,都亲自安排车辆,分赴各个学校为每名老师送上两箱牛奶。东西不多,但老师们感到了温暖。

    德州二中教师赵玉泉,2001年从武城二中应聘到德州二中工作,一直没能解决编制,影响到养老、医疗保险办理,十分焦虑。像赵老师一样,德州一中、二中、实验高中三所市属中学84名老师都没有编制,部分老师因此离开了学校。这些老师都是近些年中学扩招,从地方学校抽调的精兵强将。如果编制问题还迟迟不能解决,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流失。

    “教师乃教育之本,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耽搁不得!”刚刚上任半年多的刘志祥心急如焚。局里工作稍一安顿,他就赶紧忙起教师的编制来。一次一次找市分管领导、找市长、找书记,拿到批示后,又开始找部门。这个时候,他曾经在财政局、人事局工作过的人脉关系派上了用场,半公半私,硬着头皮跑手续。临近春节,各部门工作都基本收口,刘志祥硬是泡在人事局,一直盯到大年二十八,把所有手续都办齐了,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2009年的春节,等了快十年,有了编制的赵玉泉和他83名同伴终于踏踏实实、欢欢喜喜地回家过年了。

    今年31岁的高春燕是德州一中的普通教师,2011年5月,他被确诊为MDS骨髓异常增生,治疗费用二三十万元。他和妻子都是教师,面对高额的医疗费一筹莫展,生活陷入了绝境。刘志祥得知情况后,立即召开党委会议,共同研究决定,从办公经费中挤出12万元,对高老师进行救助。得知刘志祥去世的消息,正在北京住院的高春燕,因为没能送上刘志祥最后一程,心里一直歉疚。

    市教育局副局长莫明峰回忆,2008年9月,时任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的他参加了全市县级干部考选,考前难免有些紧张、怯场,刘志祥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大胆参与,并组织班子成员搞了一次模拟答辩,最终帮助他考选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副局长韩炳军见证了刘志祥主政三年半德州教育的发展历程,他如数家珍:山东省暑期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活动,德州市的学习工作量全省第一,课程资源数全省第二,教师参训率达99.5%;常态化的市、县、校三级职业技能大赛机制,德州连续三年囊括全省汽修专业大赛冠亚军;德州的高考成绩连续三年步步登高,市教育局连续被评为全市服务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德州市教育总体水平开始步入全省中游行列。

    “共产党员啥时候都不能公私不分,让别人戳脊梁骨”

    刘志祥兄弟姐妹六个,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只有一个弟弟。父亲是村里的老党员,曾在乡信用社工作,后成了村里代销店售货员,实际上还是农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对孩子们管教很严,让孩子们从小听党的话,按党的要求办事。

    1980年,刘志祥考取了山东经济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四年后大学毕业。1986年7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他:“公是公,私是私,党员啥时候都不能公私不分,让别人戳脊梁骨。”

    父亲去世后,家里一下子没了顶梁柱。当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刘志祥作为长子,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职责。他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每个月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学费、生活费寄给弟弟妹妹。长兄如父,尚未成年的弟弟把哥哥当成自己的全部依靠,手足之情超出一般。

    但是,刘志祥永远忘不了父亲的教诲,任何时候,都没有因为亲情、私情而忘了原则。

    担任了教育局长以后,一次,弟弟一位特别要好同学的孩子报考德州一中,差了几分,找他帮忙。刘小刚心想,自己哥哥是市教育局长,办这么点儿事还不是举手之劳,就满口应了下来。第二天,他专门由禹城赶到德州,请哥哥帮忙,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同学认为是刘小刚不尽力,从那以后,再也不接他的电话,同学情谊就此中断。

    刘小刚在禹城地税局工作,有一年局里搞干部竞聘,他笔试、面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就想让哥哥关键时候“拉一把”,找一个靠近县城、条件好的分局当局长。正巧德州市地税局一把手的妻子在市教育局工作,是哥哥的部下,地税局又是垂直管理,占尽了天时地利。这次刘志祥不仅直接回绝弟弟,而且还做起了思想工作:“如果有关系比你哥哥还硬的人打招呼,把你的位置顶了,你觉得公平吗?反过来,我给你通融,把别人的位置顶了,你觉得心安吗?再说,通过关系坐上了那个位子,你这辈子心里能踏实吗?”一连串的质问,令弟弟哑口无言。最终弟弟还是凭着自己的成绩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镇当了分局局长。

    刘小刚的妻子刘桂是禹城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因家中孩子小,还有老人需要照顾,感到力不从心,就想让刘小刚找哥哥说一声,换一个轻松点的管理岗位。刘小刚深知哥哥的脾气,没有答应。刘桂硬着头皮自己找到大伯哥,结果,刘志祥不仅拒绝了弟媳妇的要求,还开导说:“眼下一线的老师本来就少,都脱岗,孩子们谁来教,咱不能带这个头儿!”

    刘志祥对弟弟要求最严、批评最多,但刘小刚从心底里敬佩自己的大哥,“他告诉我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刘志祥老家的一个邻居,孩子大学毕业后,想让他帮忙当一名教师。刘志祥很痛快:“想当老师,可以,但必须参加考试,考上了就当。”最终,这个孩子没考中,也就自然没有当上老师。

    刘志祥到市教育局工作后,对教研人员职称晋升、干部竞争上岗,一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按照日常工作表现、民主推荐、竞争答辩的成绩来。有一次,一位老领导给他打电话,求他对自己的亲戚在人事安排上给予照顾,他委婉地拒绝了。

    刘志祥定下一条规矩,凡是工作上的事要到办公室去谈,到家中的概不接待。到教育局工作三年半的时间,直到他去世,教育局机关的许多同志不知道他家在哪里。有一次,一个乡镇上的教育助理想调动工作,打听到了他母亲在县城的住处,拎了牛奶、水果等礼品去看望。老母亲替儿子挡了驾,“有事你去办公室找他,别来家里。”最后死拉硬拽地把那个助理和送的东西推出了家门。

    “娘有儿女照顾,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怎么办”

    刘志祥是有名的大孝子,尽管工作繁忙,他总要抽出时间,给母亲打个电话。一有时间,他就回家看看老人。知道母亲腿不好,他专门跑到禹城市东方大厦,买了一个足浴盆,为母亲洗脚、按摩。有一次去日本,他知道母亲爱吃蛋糕,就在日本超市里买了一盒,几经辗转带回家。虽然,蛋糕给压扁了,可母亲十分珍视,欣赏半天都舍不得吃。

    刘庄村有一个叫齐秀英的老人,儿子病故,儿媳改嫁,孤寡一人无依无靠。每年回村里,刘志祥都要到她家里坐一会儿,留下几百元钱,解决老人的生活急用。

    刘庄村村支书刘学祥讲了一件对他触动很深的事情:刘志祥母亲的户口在村里,有2亩责任田。2009年,刘志祥找到母亲商量,想把这两亩田交由村委会安排使用,这样村里每年可有1000多元的收入,专门用到村里孤寡老人身上。母亲一开始不同意,说每年有千把块钱收入,也少给你们儿女们添负担。刘志祥耐心地说:“娘有儿女照顾,那些没儿没女的老人怎么办?”通情达理的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心思,很快就同意了。

    刘庄村口到村委会大院,有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这条道路是刘志祥联合刘庄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带头集资修建的。

    “志祥是俺村最大的官,可没有人把他当官,都把他当家人、亲人!”村民刘爱田说。

    “虽然我不知道您是谁,叫什么名字,但您的关怀,我会终生铭记,并将这份温暖化作前进的动力,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是2010年考入西南交大的德州二中学生张雪来信中一段话。

    刘志祥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要是德州二中教务主任崔霞不说,将是一个无人知道的秘密。2008年,刘志祥了解到张雪家庭生活困难,找到了德州二中政教处主任崔霞,决定资助张雪每学年1600元钱,并通过崔霞老师转交,再三要求不透露姓名。

    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德州盲童学校,有92名盲童,2009年学校由德城区迁往德州经济开发区。为了让孩子们冬天不挨冻,刘志祥想尽方法争取100多万元资金,安装了地源热泵,又发动全局职工每人捐款100元,为每个孩子买了一套羽绒服。2010年,全国助残日期间,刘志祥发动社会力量捐资30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

    刘志祥去世后,弟弟刘小刚感觉自己一下子成熟了许多,他替哥哥挑起了家庭重担,还把哥哥的爱心传递下去。哥哥曾经资助过的老人,弟弟将继续照顾。春节前,刘小刚从网上看到高唐县一名身患白血病女孩的求助信和照片,就马上驱车赶到这名女孩家中,鼓励她战胜病魔,留下了500元钱,并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打算长期资助这个家庭。

    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刘小刚呆呆地望着窗外,想到自己住在有暖气的屋中,哥哥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冰天雪地中,心中一阵酸楚。他冒着漫天飞雪,骑车赶到了哥哥的坟地。蹲在厚厚的积雪中,任凭雪花拍打着泪脸——

    “哥哥,您放心吧,我一定替你照顾好咱娘,照顾好嫂子侄子,照顾好齐大妈、小张雪……”

    结婚20多年,一家三口没有一张全家福

    刘志祥的妻子王砚平在德州市人民银行工作,也是党员、干部,非常敬业,年年优秀,个人曾获得“巾帼建功标兵”,她带领的部门曾获得“巾帼示范岗”、“党员示范岗”、“女职工文明示范岗”。但是,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为了照顾家庭,她只好忍痛割爱,从自己喜欢的、经常出差的一线业务科室调到事后监督中心担任主任,这样基本不需要出差。

    王砚平的父亲生前是离休干部、老党员,在德州来说,也算是“高干”。母亲也是党员,曾在德州市财政局担任预算外管理科长,为人正直,教女甚严。当时,刘志祥刚刚分配到财政局工作,朴实、勤奋、执著、上进的小伙子被未来的丈母娘相中,很快当上乘龙快婿。

    结婚后,夫妻俩聚少离多。在德州干部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没保证!”刘志祥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甚至节假日比平时更忙。刘志祥记忆力非常好,白天一整天的工作都记得清清楚楚。经常是晚上回到家,逐个打电话检查一天的工作,顺带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偶尔看看电视,往往是眼睛盯着电视,脑子又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有时候电视开着,刘志祥早就坐在沙发上呼呼大睡了。每当这个时候,妻子看着疲惫的丈夫,心疼不已,轻手轻脚拿条毯子给他悄悄盖上。

    刘志祥喜欢京剧、书法,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但是,在妻子近十年的记忆里,就没有见他摸过这“老三样”。说起来没有人能够相信,夫妻结婚20多年,全家没有照过一张全家福。一张两口子的合影,还是儿子无意中给拍的。有一次,一家三口人难得在家中,刘志祥和妻子坐在茶几两边看电视,好动的儿子拿着新买的相机想试试镜头,“啪”地一声给他们拍了一张,这就是除了结婚照以外,唯一的一张夫妻合影。

    王砚平的家庭负担十分重,不仅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还要照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的父母。有一段时间,父亲卧床在家,母亲在医院治疗,王砚平分身乏术,家里一下子请了三个保姆。但是,即使家里再忙,自己再累,她尽量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尽可能地把家庭的重担一个人挑起来。

    刘志祥也很理解妻子,把对妻子和家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有个习惯,不管在外面工作多累、有多少烦心的事,他都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只报喜不报忧,怕妻子为自己担心。回到家,也尽量替妻子分担一点家务,陪孩子谈谈心。去年5月,正值高考备战的关键阶段,王砚平需要到济南做手术,刘志祥当时正在各地督战,王砚平心想丈夫应该来不了,就让一个同事陪着自己。但到上手术台那一刻,刘志祥匆匆赶到医院,拉着妻子的手,嘱咐了几句,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在儿子的记忆里,从小到大,直到大学毕业读了研究生,爸爸从来没有陪着逛过一次公园,一家人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一次。王砚平对儿子说:“你爸爸很忙,那是他的事业,我们不能埋怨他,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要像爸爸那样做一个有道德、有追求,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话虽这么说,可每当看到别人一家三口漫步街头,王砚平好生羡慕。她多么想有一天,夕阳下,小河边,挽着丈夫的胳膊,牵着儿子的手,徜徉在轻轻柔柔的风里……

    刘志祥也许诺,等他退休后,哪儿也不去了,会一直陪着她,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听流水潺潺,一起慢慢变老……

    刘志祥走了,他的诺言再也无法实现了。

    “他走了,他太累了,也该好好歇歇了!”王砚平不停地重复着。

    压题图为2009年4月2日,刘志祥(后排右一)赴禹城安仁中学“推门听课”。  

    (尹品华 摄)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5/18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