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05  互联网

    编者按:4月26日~27日,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专门面向大中城市召开的一次现场交流会。现将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8个城市的发言予以汇编刊出,供各地借鉴参考。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新局面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郊区“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充分认识特大型城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的三大功能上海根据特大型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郊区农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努力使农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融合。

    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功能。上海是一个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日均消费粮食1.6万吨,蔬菜1.5万吨,生猪2300吨),所需农产品相当部分依靠兄弟省市支持。为此,上海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每年超额完成20亿斤粮食生产任务,自给率20%。同时,确保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生产和供应,目前蔬菜自给率保持50%,其中,绿叶菜自给率90%。

    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随着市区范围不断扩展,农业在城市生态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为此,上海坚决保留300多万亩耕地,积极营造城市“绿肺”。特别是尽力保护好160万亩水稻面积,使之成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凸显都市现代农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郊区特有的江南田园风光,积极开发集生态、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旅游节庆,如桃花节、草莓节、荷花节等。2011年,建成具有万人以上接待能力的农业旅游点90个,涉农旅游总收入达10.9亿元。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扎实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上海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菜篮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达6.5万元/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44元。

    确保地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上海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郊区实行“菜园子”工程,确保蔬菜生产和质量安全;中心城区实行“菜市场”工程,确保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推出绿叶菜淡季价格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避免“菜贱伤农”。

    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社员得实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上海已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700多家,带动农户22.88万户。二是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470家。三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标准化市场、社区、企业、学校等对接,逐步建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上海高度重视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种源农业。重点是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开发优质水稻、节水稻和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另一方面,强化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是实施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一是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按照中央要求,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二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是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区县奖励补助机制,实施农资综合补贴与农资价格上涨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有利于保护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着力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建设,目前上海累计建成130万亩设施粮田和21.8万亩设施菜田。二是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已建成果林、花卉、食用菌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74个。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完善配套齐全、灌排通畅、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全市承包合同签订率为99.68%,权证发放率达99.44%;农村承包地流转率59.3%。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主要是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为形成合理的城镇建设格局奠定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结合发展实际,探索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探索和实践2003年北京市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成效显著。

    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发展基础性产业。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每年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乡镇)创建、优级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加快建设通州国际种业园区、中关村良种创制中心和丰台品种权交易中心,初步确立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交易交流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培育了“中蔬”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品牌。

    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融合性产业。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9家;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65%。休闲农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园达到1300个,实现收入30.4亿元。

    拓展生态服务价值,发展低碳产业。投资46亿元实施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农田节水灌溉率超过90%,农田景观成为都市亮丽风景。建立了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农业生态价值超过1万亿元,有力支撑了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都市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7%,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增长7.6%,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

    经验和体会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不断深化农业认识定位。2009年,市委市政府重新认识首都“三农”,明确“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确立了都市农业是“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三个定位;2010年提出要着眼于“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五区”布局。在城市农业区,重点发展家庭农业、社区农业等城市农业;在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种业与景观农业;在山区农业区,重点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京外合作区,重点发展外埠农产品基地。

    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成为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两个全市性会议之一,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着眼全面统筹,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坚持分类推进,近年来每年安排8亿元推进菜篮子生产,安排1亿元支持种业发展,安排1亿元支持产品农加工业发展;率先建立了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增加到19个,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产品。

    不断强化服务体系支撑。围绕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化、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农业用水,推进都市农业九大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农地流转率达到46.7%;实施产权制度改革,91.4%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任务,2011年620个村人均股份分红3525元。

    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郊县辖五区两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山地、河流、平原交错,大致是“六山三田一分水”。从2001年开始,我市深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把休闲农业确定为全市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成为全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

    规模效益持续扩大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量从起步之初的50多万人次,发展到去年720万人次;综合收入从发展之初的近亿元,增长到3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收入累计超过百亿元。

    精品景点类型多样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21个,其中,国家级的休闲农业示范区(点)15个,省市级的休闲农庄园和农家乐村近百个。

    节庆经济特色鲜明全年先后有梅花节、金花节、雨花茶节、葡萄节、西瓜节、螃蟹节、蟹黄汤包节、芦蒿节等农业节庆活动16个,年吸引游客150万人次,收入10多亿元。

    城乡互动成效明显通过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农业休闲活动,把市民吸引到农村,每年数百万人次的客流和十多亿元的资金流进入农村,有效维系了城乡间要素流动的平衡。

    对外影响日益增强连续举办七届的“农业嘉年华”,是南京休闲农业的重要标志和品牌,累计吸引市民超过150多万人次,效益和品牌价值超过8亿元。我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奖”。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纳凉、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尝农家美食”,总结起来,我们感到主要得益于做到了“四个坚持”: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抓我市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了农业功能性调整,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使农业兼具了“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的功能。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实施休闲农业整体开发几年来,我们坚持按照规划要求,先后突出旅游线路、农家乐专业村、特色主题农园、休闲农庄、农业节庆等重点主题,使休闲农业项目布局更合理、定位更科学、特色更鲜明。

    坚持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休闲农业我市先后推出了高淳国际慢城游、溧水赏梅采莓游、八卦洲丽岛风情游等多条精品线路,吸引了广大市民参与。

    坚持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推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市政府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项目规划、设施改善、环境整治和人才培训等。各郊县也都加大投入力度。如:江宁区从去年开始着力打造农家乐村“五朵金花”,每个村投入500万元,拉动投入超过2个亿。

    统筹建设“菜篮子”

    确保市场有效供给

    广州市人民政府

    简要汇报广州市保障“菜篮子”供给的一些做法、成效和下一步设想。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强、四个确保和五个创新”:

    加强机制体制保障,确保“菜篮子”工作落实一是着力健全工作机构。我市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市和各区(县)始终保留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着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对于蔬菜生产,建立了菜田建设专项基金,确保了蔬菜常年生产面积54万亩、复种面积238万亩的保有量。三是着力加大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涉农投入250亿元,其中每年投入1亿元扶持“菜篮子”生产。

    加强基地设施建设,确保“菜篮子”生产能力一是强化农业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5个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和20个蔬菜专业村、10个水产基地、31个万头猪场、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场。二是强化农业设施建设。已完成70%的农田(鱼塘)标准化改造,建成温室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面积15万亩。三是强化产业化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产品都有注册商标。目前,全市年均蔬菜产量340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家禽出栏量1亿只。

    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建成江南果菜等6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合计350亿元以上),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了12个市级配送中心以及各镇(村)农家店、农贸市场。二是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扶持“农超对接”、“农商对接”,60%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与超市、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效的配送对接。三是落实储备制度。重点落实蔬菜和冻肉储备制度,将新增1万吨蔬菜、3000吨猪肉储备冷库,增强应急能力。四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价格监测网络,涉及品种500多个。

    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菜篮子”产品安全一是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三是全面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制度。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统筹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突出抓好“五个创新”:一是创新财政、金融扶持方式。二是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方式。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远期业务。四是创新质量监管体系。五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着力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水平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端于2000年,十余年来,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由单纯的种植养殖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的跨越,由农业的经济功能向农业多功能的跨越,由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跨越,我市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全国第4个国际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被农业部等19部委批准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

    回顾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历程,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不懈推进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质量效益,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功能拓展,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做优做精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目前绿色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1%。二是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0家,加工产值突破1500亿元。三是做大做活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农业会展等现代农业服务业,2011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实现综合收入22.6亿元,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成为全国知名农业展会。

    突出节能减排,着力推进“两型”农业建设一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循环家庭农场,循环农业面积达到80多万亩。二是构建节约型农业体系。大力推广节药、节肥、节水等“八节”农业技术。三是构建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全市农业清洁化生产面积达到120万亩,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6%和90%。四是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全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36处,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60.2%。

    突出先行先试,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2009年设立武汉农村实行“确权﹢交易﹢融资”改革模式,有力推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明晰农村产权。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确权颁证。二是活跃产权交易。目前交易品种涉及10大类,累计组织交易980宗,交易金额63.7亿元。三是推进产权融资。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产权融资,累计实现融资3.34亿元。四是构建价格体系。及时编制和发布农村产权交易指导价格,破解农村产权流转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突出要素聚集,着力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积极探索走农业资源资本化道路,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企业上市。建立农业上市企业后备库,集中力量扶持。二是发展产业基金和企业集合债券。成立武汉中科都市农业发展基金,今年有望达到5亿元。三是推进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四是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组织。五是建设农业要素市场,目前正在试运行。

    突出产学研结合,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内涵集约发展,2011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双低油菜、转基因水稻、水生蔬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市已有6条由农业院士领衔的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拥有2个国家级和7个省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四是加强高新农业企业培育。全市科技型农业企业发展到107家,2011年实现产值230亿元。

    保量重质稳价

    牢牢把握蔬菜市场供应的主动权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重庆全面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以“菜篮子”建设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去年,重庆蔬菜供销两旺、价格平稳,为抵御通胀、保持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级基地“保供”一是建“主城区保供蔬菜基地”。在4个县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80万亩,重点打造500个蔬菜专业村,确保主城蔬菜供应。二是建“区县自平衡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蔬菜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区县2个,50万吨以上的区县6个、30万吨以上的区县17个,占全市蔬菜产量70%以上。三是建“集镇自给蔬菜基地”。去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928万亩,产量1408万吨,余缺调剂,不仅有效保障了自给,还调出100万吨。

    三个环节“稳市”一是完善“菜市”。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了以观农贸、万吨冷冻品、九龙坡蔬菜等六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达1500个。二是畅通“菜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优先保证运菜车辆加油并纳入政府燃油价格补贴范围。三是管好“菜摊”。降低国有流通企业所属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收取的摊位费、进场费。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增强对蔬菜市场调控能力。

    三大体系“保质”一是执法监管体系。实施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绿剑护农”行动,实现市场和经营网点执法检查率、未审品种和退出品种收缴率、“五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收缴率“三个100%”。二是检验检测体系。建立5个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7个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三是安全产业体系。重点打造蔬菜、生猪、乳业三大安全农产品骨干产业链,去年蔬菜监测合格率97.4%。

    三项措施“建制”一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连续5年将“菜篮子”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工程,由市农委牵头,8个市级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齐抓共管。市财政专项资金5年共整合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蔬菜基地。二是建立产研结合的推广机制。近年,培育青菜头、辣椒等新优品种69个。积极发展榨菜、辣椒等加工蔬菜特色品牌。三是建立规模发展的扶持机制。一手抓培训,将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全市“三农”培训的重点开展培训。一手抓政策,连续5年政策扶持,全市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产销协会700多个,成为稳定蔬菜生产的中坚力量。

    坚持统筹城乡基本方略

    大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农业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03年以来,我们探索实践了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和做法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了成都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2008年开始,我市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并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

    我市探索实践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两股一改”七种土地流转模式和“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到2011年底,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67万亩,120余个农业节会,年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以上。

    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009年以来,我市明确了政府负责的7大类59项村级公共服务,并在全国率先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每个村的专项资金不低于25万元。

    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基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双流县三星镇南新村利用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了12家企业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800多人,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从2004年开始,我市在农村地区整体规划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累计建成中心村和聚居点1400多个,改善了90余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新增耕地39.3万亩。

    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10万亩,形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产业示范基地27个、常年性基本菜地36万亩、设施农业基地32.7万亩,推进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建设。

    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2008年开始,我市按照“三分离、两完善、一改进”(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的思路,构建形成了“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通过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村民议事会成员8.9万余人,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17.1万余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08个,入社农户42万户。

    2003年以来,成都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实现了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实现了单产提高、总产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377元增加到2011年的9895元。

    科技支撑 园区引领

    努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西安市人民政府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其中农业人口401万,具有大都市、大农业并存的鲜明特征。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864.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8元。

    近年来,我们以园区建设为引领,2011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79个,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

    科学定位,把园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主抓手市区(县)两级均建立了农业园区管理机构,出台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金,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近3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园区104个,园区年总产值23亿元。

    给力发展,把园区作为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大平台市区(县)两级都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据统计,全市农业园区平均投入达1000余万元,其中工商资本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量的57%;政府整合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和支农项目资金占投资总量的20%;农民以劳动力、土地折股入园,计入园区自筹资金占比为23%。

    统筹谋划,把园区作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载体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流转土地3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涉及农户8.8万户,户均流转4.2亩;流转价格普遍高于农户之间自发流转价格的2至3成。在秦岭北麓、渭河南岸,以周至猕猴桃主题公园为引领,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种植面积35万亩的全国最大猕猴桃产业板块已经形成。

    科技支撑,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我们把园区作为连接研究与推广的重要桥梁,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市农业园区共引进示范新技术、新品种810项次,培训农民4.5万人次。

    高效运行,把园区作为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的示范田在园区建设中,我们按照“前联农户、后接市场”的模式,提升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临潼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农民进行奶牛养殖,养殖奶牛达到10.2万头,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深度融合,把园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打造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平台,据统计,全市参与园区承包经营的农民12.86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平均高出近5成。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5/18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