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乡间小路走来千名“公家人”

网友投稿  2012-05-02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宋修伟 通讯员 卢兆敏

    4月23日一早,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李海村驻村书记李健,乘坐3路公交车到村里“上班”。“下了公交车,再走十几分钟到村,碰到村民,在路上就能聊起来。”李健说。截至目前,兖州市已选派1188名青年干部分别与所有村、社区联系,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谈心,手拉手帮扶。据统计,目前下派干部已走访百姓12750户,为群众办实事875件,搭建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鼓起“钱袋子”

    “我们一直也想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来增加群众收入,种过土豆、山药,东西反而卖不出去。自从去年孙书记驻村后,通过土地流转种牛蒡,村民立即‘扭亏为盈’啊!”前盛村村支部书记曹传伟笑着说。他说的孙书记就是现任兖州市机关工委副书记的孙京辉。

    孙京辉帮扶的前盛村离城较远,只有149户512口人,但有1000多亩优良耕地,是典型的农业村。曹传伟说,村民曾尝试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碰壁后便不敢种了。孙京辉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民虽然碰过壁,但增收的愿望还是很迫切的,关键是如何规避风险,打消村民的顾虑。

    通过召开党员会、部分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先由村干部带头拿出土地,组成连片地块360亩,做个“示范田”。在搜集资料和调研后,孙京辉认为牛蒡市场好,价高且便于管理。随后,孙京辉联系了临沂两位种牛蒡的客商,把360亩地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做田间管理。地租与管理费加起来,每亩地能有2600元的收入,村民一点风险也没有。

    充实“脑瓜子”

    4月24日上午10点多,兖州市新驿镇皇林村村西头,驻村书记杨兵正在查看新修路面的铺设情况。过往的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杨兵说:“我个头儿高,好认。在村里转得也多。”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和村民的感情。

    杨兵快乐的态度也感染了村民。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成立了老年人腰鼓队。但与修路、建腰鼓队相比,杨兵更看重他的“阅览室”。“现在农民物质生活好了,精神文化需求更高了,但读书意识差,建的农家书屋有些都利用不上。”杨兵跑了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司法局、卫生局各个部门“化缘”,他要书还有要求,内容要和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相关不说,出版日期必须是2010年以后的。“新书技术才新、政策才新、知识才新。”

    原来1000多册图书,再加上要来的400多册,他请来市图书馆的人指导图书分类编号。同时建起了农民读书小组,“我们就像‘煲粥’一样,让读书的氛围在村里渐渐浓起来。哪怕是村民看书后懂点儿医疗保健知识也是一种进步。”杨兵说。

    放下“虚架子”

    “80后”的于钦亮坦言,由于不懂群众工作方法,下村入户之初,他吃了“闭门羹”。“当时觉得自己毕竟是个副科级干部,所以穿得特正式,敲门就说‘我是市里来的干部,来你家了解了解情况’。没想到老乡们敷衍了几句,连门也不让进。”

    于钦亮帮扶的颜店镇西嵫阳村,是个苗木之乡。村民种树苗卖树苗,收入相当可观。有了教训,于钦亮一直寻思怎样和群众拉近距离。一天他去村里,看到有村民种树,他便过去帮着扶树苗,很自然地聊起了家常。就这样,于钦亮逐渐摸清和村民沟通的技巧,从聊家常中他了解到村民更换变压器的需求、重新开辟田间道路的要求等等。

    现在,于钦亮已经和西嵫阳村民打成一片。“在农村工作,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采取谦虚谨慎态度,放下虚架子,以农村为家,拜农民为师,做群众支持的事情。”在民情记录本上,于钦亮写下这样的心得。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2/18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