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农机显示大威力

网友投稿  2012-04-2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高文 刘伟林

    4月12日一大早,一场春雪不期而至,给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盖上了一层薄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的2100平方米场库棚里,整齐地停放着上百台造型各异、功能齐备的大型农机具,这些已经休整了一冬的农机“大块头”们像整装待发的勇士一样,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这场雪下得好,可为马上开始的春耕省大事了。”前两天还在为实施喷灌作业忙碌的合作社理事长林永明舒了一口气。

    农机专业合作社艰难起步

    林永明是沈八村的种植大户,2001年,他与邻近地块的两个农户一起连片耕种了120亩耕地,统一种子、统一农机,方便了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这段经历使他迅速抓住省里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机遇,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呼兰区农业局局长孙志国介绍说,为探索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3年,黑龙江省政府投资1800万元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个县(市)18个村建立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沈八村是试点村之一。

    “我看准了这个机会,在省政府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和几个农机大户又千方百计筹措了81万元,算是挑起了头。”林永明谈起了合作社的创业史,“但是由于农民每户土地只有几条垄,大型机械无法连片作业,农机作业空负荷运转过多,作业成本高,入不抵出,几个合作伙伴很快就没了劲儿。”合作社只有林永明一个人在苦苦撑着。

    为了改变现状,林永明想到了“土地倒包”。他2005年承包下了1500亩地,大型拖拉机终于可以连片作业了。这一年,粮食大丰收,林永明按照当初的规定把转租费如数付给了乡亲们。

    “土地连片机械化耕作,使合作社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这个地方整个农田作业项目有17项,合作社成立前13项由人工和畜力完成,现在16项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只有间苗1项用人工。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增收、降低生产成本增收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增收。”林永明说。

    土地集中经营效益大增

    “现在地好种,拖拉机一突突就种完了,如今我是风险一点不担,如果收成好,年底还给分红。”说这话的是今年55岁的沈八村村民夏守臣。老夏细数参加合作社的好处:“2005年,我把自家的29亩土地流转给大用合作社后,一亩地一年多挣130多元钱。我腾出身子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增收1万多元。儿子、儿媳也去了城里打工,一年净赚3万多元,全家年收入5万元。”

    林永明介绍说,合作社通过三种流转形式实现规模经营,一是土地入股。121户社员入股土地2046亩,合作社为社员签发股权证书,采取“统一耕种、民主测产、以产计值、年终兑现、一包五年”的方法,在按入股土地面积获得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再按股份分红。社员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450元,并根据合作社经营情况享受股份分红。二是租赁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采取租赁形式,由合作社连片统一经营,每年每亩付给农户租赁费450元,国家粮补等政策性补贴仍归农民所有。三是订单生产。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种植和回收合同。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农户自主管理,以玉米亩产1000斤保底(遇自然灾害时风险与农户均担),经营得当达不到亩产的由合作社补偿,亩产超出1000斤的部分由农户自由买卖。合作社按合同规定以高于市场20%的优惠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

    那么,大农机作业到底能够增加多少粮食产量呢?“大农机耕作可以规范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栽培质量,从而影响庄稼的长势,通过模式化的栽培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合作社参与经营的土地粮食亩产由2008年的1100斤提高到现在的1450斤,增幅达到32%。”林永明说。

    从经营土地1500亩到今年的4.5万亩,从2005年产粮330万斤到目前年产粮1亿多斤,大用合作社的成功引起广泛关注,2011年林永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机械化带来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经营,即: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农田标准化作业程度达到97%,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100%。合作社种植管理实行标准化,解决了粗放管理的问题。”合作社副理事长金少荣说。

    “经过大农机统一耕作的土地,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达到11%,对农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一般地块只有3%~5%。此外,统一耕作还能增加5%~7%的耕地面积。”一说起大农机的好处,林永明就来了精神。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小四轮子不说,即使旋耕机也只能犁10~15厘米,时间长了,在土壤下面就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耕层变浅,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现在通过使用大型机械整地作业,采用‘一年深耕、一年浅耕、一年少(免)耕’的‘三三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有效解决了耕层变浅、土地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

    “只在地里打转,合作社就无法发展壮大。”林永明感觉合作社依然是个大农户,2005年以前,全社粮食都是原粮销售,没有附加值,跟市场不搭边,卖多卖少看年景。从2006年起,合作社开始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加工车间,年烘干粮食1.2万吨,生产玉米碴、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等17种直接进入市场的食品。合作社建立了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无菌加工车间,生产的3000吨系列杂粮产品,每吨的出厂价格达到8000元,原粮通过深加工每亩增值600元,是卖原粮收入的两倍。

    采访结束时,林永明向记者描绘了合作社的发展蓝图:3年内,合作社计划在镇里6个村发展绿色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产粮3万吨,使8个村3150户农民受益。同时做大做强种子、有机肥两个主导产业,利用粮食加工副料发展养殖业、酿造业。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7/18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