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大优势,是我们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进行了理论阐述,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不断进行探索,努力创新形式和载体,取得一定成效。湖北结合自身实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两次大规模组织干部深入全省每一个村庄调研走访办实事,并集纳反馈民情民意,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解其所需,创新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路径清晰,成效明显,有多重借鉴意义,值得各地认真思考。
本报记者 孙林 宁启文 何红卫 冯克
这是一幅让人热血沸腾的画卷;这是一场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人民战争”;这是一次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所进行的有益尝试:
它“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情大调查,一次声势浩大的亲民大行动,一次史无前例的干部大练兵;
它“影响深远”,因为它具有了参与上的广泛性、方法上的创新性、影响上的全局性;
它“成果丰硕”,因为它有力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交融,促进了“三农”工作突破,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这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内两度启动的“三万”活动。
群众好评,网络热议,传媒聚焦,上层关注……去年6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期间,对“三万”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搞好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访民情、办实事活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群众工作曾一度被认为是“虚功”,无关GDP,不能出政绩,不少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可在湖北省主要领导看来,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重于泰山,各级党委责无旁贷,堪称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生命工程”。
生命的标志在于心脏的跳动。无论是第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还是第二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三万”活动成就的工作方法、工作路径就像为群众工作这个“生命工程”量身配置的坚强“心脏”,它搏动有力,源源不断,给重中之重的“三农”注入血液和营养,让疏离的干群重建血肉联系,使松散羸弱的基层组织筋强骨壮,为农村和谐输送着最清新的氧气。
连日来,记者沿着湖北“三万”工作组的足印行来,走田间,访农户,下塘堰,听民声;寻踪觅迹,追根溯源,切身感受“三万”的脉动和温度。
脚不沾泥就不可能对农民有真感情
水有源,树有根;党中央明确要求加强群众工作,湖北强化“三农”重中之重地位,顶层设计需载体落实——“三万”活动应时而生,顺势而为
井冈竹林里,陕北延河边,平山翠柏间……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发生许多新变化:物质利益主体多样,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骤变,矛盾多元交织等等。在这种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和干部却离群众渐行渐远,扑不下身子,更不下基层,失却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动力和能力。
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
我们必须直面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尤其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都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作出过重要的指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央领导曾多次论及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这一论断更是振聋发聩。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身处中部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湖北,在改革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占多数的农村,新型生产主体缺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留守人群、公共服务、农民教育问题相对突出,村级债务繁重,农民和基层解决问题的资源、能力有限,迫切需要上级组织关心、支持和帮助。
强基固本,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抓住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作为农业大省,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在湖北尤显重要。因此,对党中央关于群众工作的顶层设计,湖北在贯彻落实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进取性和探索性。
坚持选派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等,这些都是湖北近年来在加强农村群众工作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都因范围设限、深度广度不够,特别是缺乏机制支撑,长效难期。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如果我们远离农民,好几年见一面,脚不沾泥,就不可能对农民有感情。真感情一定要创造一种存在,创造接触的物理空间,这是任何学习参观活动都替代不了的。与农民的接触,创造一种存在,它就会生成社会意识,就会了解民情,了解省情,就会对农民有感情,对农村工作有感情。”
一场新的、酝酿多时的、深入持久的“干部进村赶考”活动,在省委省政府的谋划中徐徐拉开大幕。
2011年春节前,媒体发表省委主要领导题为《春节前与全省农村干部谈谈心》的文章,为这场活动开始预热。文章指出:“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的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下降了。”文章要求干部“多往基层跑,特别要多往贫困地区跑,多往受灾严重的地方跑,多往矛盾突出的地方跑,多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跑。”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在全省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春节前后,湖北省委又委托本报驻湖北记者站,集中20多天时间进行调研,十县百户1.5万字的调查报告,为“三万”活动打前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战略部署筹划完毕,湖北上下蓄势待发。
2011年2月28日,湖北省召开省、市、县三级电视电话会,全面启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3月,身负各种期待,迎着春天和煦的阳光,湖北11万多名干部背起行囊,振奋精神,奔向希望的田野。
中央的顶层设计在湖北细化实化,落实在干部进村入户的行动中。如果说湖北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是对党中央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要求的坚决落实;那么,同时将“三万”活动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不仅出于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省情的准确把握,体现湖北对“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一贯的清醒认识,更是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益尝试,因为它创建了一个有效载体,让以往看似“务虚”的群众工作不再“悬浮”于口号和文件,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发力的“着陆点”。
链接:在新形势下,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血与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末与本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保持这种关系、保持这种血肉联系,党就能生存发展;破坏这种关系,失掉这种联系,就会亡党亡国。
只有下基层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领导带,全覆盖;干部足迹“印”到农户堂屋,“立即办、马上改、化怨气”,重在增感情,也要办实事——首轮“三万”锻炼队伍,密切干群
2010年底,省委书记李鸿忠履新后第一次调研,地点选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主要内容锁定访贫问苦。时值隆冬大雪,李鸿忠走进红安县何家湾村刘海华家里,看到他和妻子都有残疾,房屋四壁透风,76岁的老母亲蜷曲在单薄的被窝里,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在回程车上,李鸿忠思考了很多:全省还有多少这样的家庭?我们的干部知道吗?深入了解民情、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的工作势在必行。做好群众工作这个“生命工程”,履行好这个政治责任,关键是要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此时,“三万”活动的雏形渐渐清晰。之后,省委常委会集体研究,作出开展“三万”活动的决策。
2011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十天后,湖北将视角聚焦于农村,启动“三万”活动,集中3个月时间,组织省市县三级11万名干部、1.6万个工作组,遍访全省26018个村、1062万农户。
“两个全覆盖”是这次“三万”活动的关键词,是“三万”活动与以往所有类似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每个行政村、1000多万农户实现全覆盖,使得“三万”活动成为湖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最大规模的干部入户活动。
“我们就是要让下派干部深入到每个农户家中,耐心、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群众工作,把党的阳光、政府的关怀送到每家每户。因为我们的工作只有做到全覆盖、深入一线,才能把中央提出的‘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要求落到实处。”
湖北省领导认识一致,身体力行。省长王国生深入湖北血吸虫疫情最重的地区之一——仙桃市沙湖镇和泉明渔业合作社,进农家,访民情,要求把“三万”活动作为常态工作持续抓好,把“三万”活动的成果运用到推动全省跨越式发展上来;省委副书记、时任省委常委张昌尔在活动之初,就来到大悟县最偏僻的玄坛村住农家、问民情,后来又三进玄坛村;省委常委侯长安、李春明、尹汉宁和副省长赵斌等省领导也都先后深入农村……他们亲历亲为、率先垂范,带头走访最偏远的村组、最困难的农户,推动入户工作一家不漏。
省领导的足音吹响了新春的号角,荆楚大地沸腾了!
“只有下基层,才能贴近农民朋友的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是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2011年3月5日“民情日记”里的一段话。3月4日,孝感“三万”活动启动的当天中午,黄关春就直奔最偏远的大悟县三里城镇寺庙村走访困难户。
访民情问民意是“三万”活动的重要任务。活动要求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活动还要求“党员干部进农家、利民实事进农家、政策法规进农家、信息技术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横山村地处清江边,资源丰富却资金短缺,乡亲们守着金山富水过着苦日子。宜昌市委宣传部驻该村“三万”工作队与村委会一班人共谋发展路径,招商引资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促进旅游业发展。
3个月时间里,鄂州市共帮助制定完善村级发展规划320个,帮助280个村理顺产业结构,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8100亩,兴办家庭农场160个,发展专业合作社37个,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万”活动不是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不是走过程。建章立制贯穿活动全过程,所有队员都有《民情日记》,督查专班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实行整改责任制,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工作队当起了“钦差大臣”,发现违反政策的督促整改,发现违法违纪的督促有关部门处理。
仙桃市按照“自查自纠不遮丑、规范整改不护短、问责查处不手软”的原则,集中开展检查,强化督办整改,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可以“立即办、马上改、化怨气”的问题。
干部走进群众家门,打开了群众心扉,在群众心中激起了巨大“暖流”。省农业厅驻罗田县四口塘村的工作组技术员来到村民汪月芳家里,查看整修她家的沼气池。目送技术员离开,汪月芳深情地用右手摸摸心口,竖起大拇指,这是一名聋哑人在表达她特殊的谢意。
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农民心气儿更顺了,农村更加和谐稳定。2011年3月至5月,省市县三级信访部门受理信访事项同比分别下降了4.39%、19.25%、10.62%。
全体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而是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增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有的干部用生命诠释亲民爱民赤子情怀。钟祥市“三万”活动工作队员刘军累倒在民情走访途中,把生命的最后脚印“印”在田埂上,村民们栽下80棵常青树纪念他。
在活动中,所有工作队员吃住在农户,费用自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增加集体负担。很多机关干部到联系点不用公车,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市长刘雪荣等许多市县领导带头乘公共汽车下村。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他们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被震撼着、每天都被感动着。”“三万”活动让机关作风为之一变,干部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大幅提高。
翻看收录第一轮“三万”活动工作组调查报告和民情日记的《脚印千万家》丛书,能从这洋洋200余万字中读出一种力量。看看这些标题吧:充满深情的有《一起在春天里播种》、《民情大于天》、《我的三位农民兄弟》等等;深刻思考的有《农情新变化与农村工作新思路的思考》、《今后农村的田谁来种》……,这些报告和日记每一篇都充满了工作队员对于群众所思所盼真诚关切,凝聚了对于“三农”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农时三月下乡忙,村乡又见春意盎。帮农须怀赤子心,扶困更将精神彰。”这是百姓送给进村入户干部的一首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链接:大批机关干部走进农村基层,结识农民朋友,研究农村问题,亲身体验到泥土之辛、稼穑之苦,强化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据统计,全省在“三万”活动中共帮扶项目31.8万个、筹措项目建设资金115.2亿元,为农民办了大量实事。
“挖万塘”及时回应了群众要求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
小塘堰,大民生;“挖万塘”的切入点是兴修水利,着力点是奏响支农大合唱,落脚点仍是做好群众工作——新一轮“三万”行在塘内,意在塘外
彩旗飘飘,机声隆隆。两台挖掘机一南一北,分头开挖,工人操纵铲头,将塘底半人多高的黑色淤泥掏起,机身转动,一铲铲淤泥被倒进塘边等候的卡车斗子里。
站在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永华村一口“当家塘”的挖掘现场,村里的老人们会有一种穿越感,仿佛回到当年兴修水利的劳动场面。他们说,自从分田到户,这样千军万马大办农田水利的情况再没出现过。
在孝昌县卫店镇双钱村,村里最后一口待修的当家塘同样处于清淤阶段,一个农民身穿防水衣裤,站在塘底淤泥中,满身泥点,手拿铁锹,一边将身边的淤泥清开,一边指挥不远处的挖掘机开挖。村主任胡金明说:“去年大旱,村里的水田只插了30%;今年修了塘堰,就是再旱也有水可灌了。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来种田了,说等插了秧再出去。”
这只是湖北第二轮“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两个镜头。从2011年12月份开始,490万人次劳动力,47.2万台套挖掘机,在广袤的荆楚平原上掀起了一轮兴修水利的热潮。
一位帮助挖塘的部队首长这样感叹:“‘参战’的挖掘机数量甚至超过淮海战役的军车,这样一个大兵团作战,在部队里一个将军可指挥不了。”
如果说2011年3月份开始的第一轮“三万”活动最基础功能是摸清了省情民情,知晓了农民的所思所盼,那么年底启动的第二轮“三万”活动就是基于省情民情判断,对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的及时回应。
湖北是水利大省,长期与水灾、水患、水害作斗争。虽然大江大河等水利“大动脉”多年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农村小型水利等“毛细血管”建设还比较脆弱,特别是塘堰淤积、年久失修的问题十分突出。
去年,湖北遭受大范围三季连旱时,全省许多地方大河、干渠里都有水,但由于小水渠等设施不完善,乡亲们只能“望水兴叹”,有水却到不了田间地头。
在第一轮“三万”活动中发放的50万份调查问卷也显示,农村塘堰淤积,是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调查走访也发现,全省约100万口小型塘堰由于多年没有整治,发挥灌溉作用的仅为20%。其中当家塘堰80万口,由于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全省塘堰蓄水量不足原来的60%,大部分塘堰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已30多年没有清淤,给农业抗旱和灌溉带来不利影响,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挖万塘、强基础、惠民生”成为新一轮“三万”活动主题。省市县11万多名干部,1.6万个工作组整装上阵,一年之内两度出发深入全省所有行政村的20万个村民小组,一个小组挖一口当家塘。
应城市黄滩镇临江村65岁的农民陈木清,瞅着刚挖好的大港渠里哗哗的流水兴奋地说:“村里的塘堰和沟渠打我记事起就没有修过。以前可真是下雨一片汪洋,干旱没水可浇。大家不是不想自己挖,可是没钱挖不起啊。多亏了‘三万’活动,多亏了工作组,几十年没办成的事儿,不到一个月就挖好了。”
钱从哪儿来?黄滩镇一位干部介绍说,大港渠涉及全镇6个村6000亩农田的防汛抗旱,可几十年没有大规模清理,清淤工程需要60万元左右。借助全省“三万”活动契机,通过群众一事一议筹资28万元,奖补资金15万元,外出务工等能人捐助6万元,“三万”活动工作组帮扶6万元,区镇政府出资5.6万元凑齐了工程资金。清淤扩挖后,两岸河堤还铺成机耕路,将全面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农业机械能通行。
省委副秘书长、省“三万”活动办主任刘田喜介绍说,塘堰清淤扩挖修整,中小型的需要3~5万元,大一点需要8~10万元,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筹资筹劳的确是难点。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基本采取“六个一”的方式进行筹资:各级财政筹一点,农民一事一议集一点,工作组派出单位帮一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一点,产权制度改革吸收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
让刘田喜等惊喜的是,第二轮“三万”开展以来,社会各方捐助已经达到15.2亿元,比市州县财政拿出的11.2亿元,整整多出4亿元。湖北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
记者看到,在捐资挖塘的名单上,有民营企业家、务工经商人员、机关干部、高校教师、普通工人,还有一般村民。在得知家乡开展挖塘堰活动之后,他们纷纷主动联系,捐款捐物捐机械,下面这些举动和话语都令人动容:
在第二轮“三万”活动动员大会现场,省里4家民营企业、2家国有企业当场就捐款800多万;
江汉油田不仅承包了团风县总路咀镇4个村30口塘堰的清淤扩挖,而且从生产用油中挤出8吨柴油支援挖塘活动;
大冶市的返乡老板们说,给乡亲挖塘还不就是我们自己家的事,一共捐出2000多万元;
山东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退休干部吴基桂是大悟县人,听说老家挖塘,主动捐款100万元帮助村里整修5口塘;
赤壁市神山镇青云村65岁李和斌将自家18棵水杉树的卖树款全部捐出用于塘堰整治;
在建筑之乡孝感,肖港镇曹庙村的一位老板将自己的挖掘机用在了村里的挖塘工程上,“这都是我小时候游泳的地方,给乡亲们挖一挖算啥啊。”
最令人感动的是大悟县宣化店镇玄坛村5位老人,为了支持村里挖塘,他们拿出自己微薄的养老金,每人捐资1万元……
有了钱好办事,昏睡多年的塘堰沟渠热闹起来了。
每位下乡调研的各级领导沿途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劳动大军,挥起铁锹挖塘清淤,拿起扁担挑运塘泥。
省委办公厅青年干部朱青林参加了两轮“三万”活动,还是黄冈片区省直工作组的联络员。据介绍,黄冈片47家省直工作组共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筹集社会资金1200余万元,筹劳折合资金500余万元,整修了1631个村民小组的1552个当家塘,还有一部分泵站、水井和水渠,实现了村组全覆盖。
朱青林说,我们工作组大多是年轻人,干劲足,动手早,去年11月25日就带着厅机关筹措的资金提前下到村里。看到我们这些干部衣服一脱就下到淤泥里帮忙挖塘,汪港村四组75岁的老太太杨东生二话没说,回家把地里种的甘蔗削好,砍成一节节送到塘边,执意要给工作组的同志们吃。
全社会回报“三农”、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爆棚,干群关系在挖塘中日益融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告诉记者:“从第一轮‘三万’活动开始,省委就强调一个‘情’字,要求干部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这种深情不仅可以感动农民群众,也会感动社会上所有的人。甚至不用发倡议,社会各界都一呼百应。第二轮‘三万’活动已经成了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的一个有效载体,成为全社会支持‘三农’的大合唱。”
今年1月15日,湖北“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卢修龙带来了一封沙洋县偏远山村乡亲们写给省委领导的感谢信。简单诚挚的语言,字迹工整的签名,28个鲜红的指印,乡亲们用这种淳朴的方式感谢“三万”活动为全村掀起了大干水利、挖堰开渠的热潮,从此村子旱涝无忧。
记者行走在乡村之间,到处可见类似的标语:“挖塘就是修仓,蓄水就是储粮”。可以想见,星罗棋布的小塘堰将在湖北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出大水利的效应。
链接:科学挖塘,挖科学塘。湖北各地创新理念,将挖塘堰与土地整治、环境治理、修打谷场、建文化设施、植树绿化等建设结合起来,挖塘发挥出最大效应,小塘堰成就大民生。荆楚大地沉睡多年的“小农水”即将复苏,20万口塘堰的目标达到后,全省农村将新增5.1亿方的蓄水能力,相当于新增5000个10万方的小二级水库,500多个中型水库。
把“三万”活动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力工程
强基础,固根本;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为基层组织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两轮“三万”着眼当下,谋于长远
“荆楚大地飞玉霜,万名干部挖万塘。铺盖行李两手拎,撮箕扁担一肩扛。游子捐款清淤泥,乡亲动手砌护墙。山村渔村新农村,机声人声两繁忙。”翻开省委政研室“三万”活动工作队员余爱民的《挖塘日记》,开篇一首“塘诗”,生动描画了第二轮“三万”活动的全貌。
如果说第一轮“三万”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基层农情,那么充分发动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则是第二轮“三万”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
早在“挖万塘”开始之时,省里就确定了这次活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的原则,尤其是强调了农民的主体作用:“挖万塘只能算是干了一点实事,教育农民、动员和组织农民,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才是根本。”
下派到各村各户的工作组都把发动群众当作“挖万塘”活动的关键。除了和村干部一道走村入户,宣传政策,让“三万”活动家喻户晓之外,还通过信件、电话、QQ联系在外经商或打工的人员,让他们也能为家乡“三农”建设贡献力量。
同时,他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农民对挖塘的意见建议。例如,每组指定挖一口塘,挖哪个?不挖哪个?怎么挖?挖成什么样?都通过问计于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来“拍板”。
经过一个阶段的宣传动员,以“挖塘”为中心,湖北4000万农民真正行动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没有能力投资投劳的也没闲着:
有的群众主动让出塘边田块供“小塘扩挖”、供淤泥堆放;有的群众自觉拆除塘边厕所、砍掉杂树;有的群众自己动手做门前塘的护坡,几家联合起来做下塘踏板;有的群众配合挖塘疏通门前下水道、铺好门前水泥场、栽好门前塘边树……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挖塘堰不仅仅在“挖”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建”和“管”上,既要建起来,更要管得好,确保长受益。
孝感市长陶宏说:“在开展塘堰整治的同时,要积极引导村组和农民群众推进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把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确保水利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
应城市郎君镇鲁大村有个甲子湾大塘,年久淤塞,没有水源,需整修和扩挖到大约90亩,算来要投资25万元才能完成。除了孝感学院工作组带来的3万元和财政奖补4万元,村里自己筹集了3万元,但还缺15万元。
此时,村里一个在外承包装潢工程的老板鲁平华提出愿意填上资金缺口,承包大塘。于是,双方签订合同,在保证蓄水抗旱功能的基础上,大塘修成后鲁平华准备养鱼,同时准备再建一个养猪场,搞立体循环养殖。
在已整治完毕的所有塘堰中,签订塘堰承包合同或管护合同的不在少数。孝昌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负责”的要求,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明确塘堰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维修管护经费,建立塘堰工程管理档案,实行“一口当家塘、一个标识牌、一个专人管理”等。
记者在黄冈市团风镇铁铺村看到了村民梅春和与村委会签订的塘堰承包合同,甲方村委会将塘堰的3年经营权承包给乙方梅春和,承包费每年800元。用水基本原则写道:确保防洪安全,确保抗旱用水;生活用水第一,生产用水第二,养殖用水第三。在这个原则下,乙方享有养殖权及养殖收益权,并且有义务搞好塘堰维护。
在没有承包人的情况下,塘堰的维护由村里的小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等有威信的人承担。如此,不仅塘堰管护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而且农民群众成了管护机制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同样被调动起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执政之基。通过组织村民“挖万塘”、建立管护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发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都得到提升,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提高,威信也树立起来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巩固。
通过第一次“三万”活动的调研,很多工作组发现一些村干部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不愿为群众讲话办事,见到困难就绕道走,遇到矛盾就不想干;不让干部群众讲话,开会一言堂、办事一人定;不听干部群众讲话,一见上访就恼怒、一听扯皮就训斥;不会给干部群众讲话,不情愿开党员干部会,更害怕开群众会。
通过第二次“三万”活动的磨练,工作组又发现,之前存在的“不愿讲、不让讲、不听讲、不会讲”的问题逐步变少,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组织办事的能力见长。
团风县总路咀镇锥子河村村支书孙三保以前有三怕:“一怕群众找他,二怕开群众会,三怕到上级开会发言。”因村里矛盾较多,一度想“撂”挑子。
省委政研室下派工作队员几次三番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经过第一轮“三万”活动,他的精神面貌改变很多。这次挖塘,他处处带头,团风县委在他们村召开现场会,会上安排他讲了一次话,最后他申请还想讲几句,其他干部都感到惊讶,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再怕讲话,还喜欢做群众工作了。”
张昌尔说,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开展集中行动是必要的,但还需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办事机制、联动机制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等内容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群众工作落到实处。
为此,2011年7月召开的湖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推动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实现问政于民常态化;建立健全问题查访与解决相结合机制,做到问题整改常态化,在广大群众中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记者了解到,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研究如何拓展和延伸“三万”活动,着力把“三万”活动打造成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一项活力工程。
链接:湖北省委顺应广大群众要求,充分运用“三万”活动成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把“三万”活动延伸和拓展,把活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向城市社区、工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以移植、延伸和放大,促进群众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几个认识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生命工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位准确,紧紧抓住“三万”活动,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夯实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在不断推动“三万”活动中形成的辨证认识和实践经验,是“三万”活动取得的又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的恰当运用和传承发挥,能够进一步赢取民心、凝聚民力,必将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为全省人民谋福祉。
启示一: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关键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下派工作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非常强势、非常有效的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种好传统、好方法。我们过去就曾组织千军万马大办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三万”活动中,湖北重拾工作队这一发动群众的法宝,但又根据省情民意有所创新。省、市、县三级全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等,组成一支最强有力的队伍;强调一把手的带头作用,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亲自带队访贫问苦、求计于民、解民忧怨;广泛发动全省11万多干部,覆盖全省所有农户;把阶段性的任务聚焦到一个主题,而且与长远的“三农”工作和目标结合在一起……
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主题、集中力量,方法的创新让工作队这一群众工作的法宝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启示二:处理好“一次行动”和“百年工程”的关系,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保障
群众工作之前一直在做,为什么有的地方效果不好,或者说首先就不被群众所接受?关键一点就是没有建立一种常态化的机制。经常是“一阵风”、“一阵子”,“作秀”多于“做实”,群众不信任,自然不买账。
湖北“三万”活动贵在不仅俯下身子真诚倾听新时期百姓的新期待,而且在第一时间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挖塘实际操作中,各地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不搞开头拍脑袋、中间拍胸脯、过后拍屁股的事情,不搞胡子工程和烂尾工程”。
“三万”活动是群众工作的一个缩影,湖北从一开始就重视落实机制,把一件很容易走形式的事情做得很实,这给农民群众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群众工作是百年工程,贵在持之以恒,难在坚持不懈,而绝非一朝一夕的面子工程,必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启示三:处理好“政策帮扶”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培养主体意识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根本
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要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把党的惠农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社会的帮扶,替代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所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群众工作的最根本效应就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和树立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家园、美化生活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过去有句话,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湖北的实践证明,群众在于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在于调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群众都愿意并且能够积极参与。群众工作做好了,农民主体作用增强了,涉及到挖塘的问题,甚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等的战略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启示四:处理好“群众做主”和“人民公仆”的关系,汲取群众智慧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础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权为民所赋,是说干部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是人民赋予的。
权力来源决定了权力的使用者——人民公仆必须把人民群众当主人看,尊重赋予他们权力的人民。因此,“三万”活动的重要启示之一是一定要处理好公仆与群众的关系。湖北在“三万”活动中把农民群众当作主人,尊重他们,汲取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和力量,把他们作为主人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无法生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
因此,摆正公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也是激发农民群众创造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引擎,势必会推进社会和谐共融,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