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江汇水民和润草茂畜肥牧业兴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0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郜晋亮

    “畜牧立县”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长久以来的发展目标。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畜牧业极具活跃性和广泛性,打造农区畜牧业强县的确是民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是,没有充足的饲草料做基础,这个目标只能停留在规划上。

    民和县地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是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流经之地,拥有耕地63.5万亩,是全省的农业大县,却不是畜牧业大县。饲草料不足,如何支撑起畜牧业的发展?三江汇水的优势,又如何转变成饲草料畜牧业的优势?发展农区畜牧业要从何处入手?

    2010年3月,民和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打造农区畜牧业强县的决定》的文件。“牛鼻子”牵住了,效果立竿见影——

    2010年,民和县畜牧业产值4.99亿元,牧业人均纯收入850元;

    2011年,民和县畜牧业产值5.80亿元,牧业人均纯收入950元……

    这条升腾的轨迹究竟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和县就开始引进一些零星的优质牧草进行试验性种植。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双垄覆膜玉米的推广,玉米产量大幅提高,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秸秆资源。同时,通过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民和县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正在形成。

    “畜牧业是民和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而丰富的秸秆资源就像是一针兴奋剂,打在畜牧业身上,这样的发展势不可当。”民和县畜牧局局长陈有文说,“畜牧业的发展又促进农业向下一步循环。可以说,实现打造高原农区畜牧业的战略目标,玉米秸秆功不可没。”

    2012年,民和县双垄覆膜玉米种植达到35万亩,经测算,玉米秸秆产量可达到90万吨。在加上其他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总量可稳定在200万吨以上,这些饲草料可以满足200万羊单位的饲草需求量,已经超额完成了民和“十二五”的规划目标。

    为了让丰富的秸秆资源物尽其用,民和县不断加大青贮池建设,并在全县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建立20个小型秸秆加工点,为饲料加工厂提高草粉原料。目前,民和县已在24个规模养殖场修建标准青贮池35个,在养殖大户中修建简易青贮池205个,可完成玉米秸秆青贮量达16万吨。同时,大力推广饲草料青贮窖青贮、袋装青贮、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目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

    “我们这个草粉加工点,一天能粉草4吨,可以辐射周边5个村。”民和县西沟乡西巷村秸秆加工点负责人陈福良告诉记者,“秸秆在地里烧了太可惜,我们把秸秆从村民那里花钱收回来,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项收入。”

    饲草料的问题解决了。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良种化生产水平便成为了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又一个关键。

    民和县探索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村为单元的良种推广繁育体系:推广荷斯坦良种奶牛,提高奶牛个体产奶量;主推长白猪、约克夏猪等品种,提高良种猪比例;主推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等肉牛品种,扩大杂交肉牛饲养量;全县范围内推广陶(陶塞特)寒(小尾寒羊)杂交改良,生产优质高产的民和生态羊。

    “这头牛6岁了,个头还不如那头1岁的。这就是本地的黄牛,生长慢、畜肉又少。”民和县李尔堡镇祁家村养殖户马忠斌向记者介绍,“县里、镇上指导我们引进、改良品种,还专门派了技术员指导我们。想不富裕都难!”

    在加大良种改进的同时,民和县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其中海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民和得锦肉羊养殖场、青海广源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民和佳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认定的基地应运而生。

    科学统筹成竹在胸

    民和县提出,到“十二五”末,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74万个羊单位,出栏民和生态羊和肉牛100万头只;奶牛饲养量达到2万头,年产鲜奶3万吨;生猪存栏8万头,出栏16万头;出栏散养鸡120万只;商品兔120万只;加工饲草产品20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8亿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615元。

    按照发展规划要求,民和县将全区划分为四个发展基地:奶牛养殖基地、肉牛羊育肥养殖示范基地、良种仔猪繁殖和商品猪生产基地、獭兔土鸡乌鸡等特色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统筹发展、合理划分,不仅让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更重要的是真正找到了适合民和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农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民和县委、县政府以科技入户为主线,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主要针对规模养殖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实行长期跟踪培训,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把长期培训与科技承包结合起来,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到村到户,大力推广暖棚养畜、畜种改良、疫病防治、配合饲料等实用技术,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以加快特色养殖业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据了解,目前,民和县全县70%的农户应用了暖棚,畜禽饲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快速育肥技术基本普及,猪羊的饲养周期由过去的1.5~2年,缩短为5~10个月,提高了养殖效益;牛羊猪的良种化率分别达到了60%、75%和80%;畜禽的各类普通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和扑灭;细管冻精冷配、肉羊人工授精、裹包青贮、苜蓿草半干裹包青贮等高新技术已在畜牧生产中开始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培训步入长期性、规范化轨道,这对提高农户科技意识和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整合资源优化环境

    经过几年的发展,民和县畜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群众意识逐渐转变、禽畜存栏不断增加、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可是,要想实现畜牧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对畜牧业发展环境进行优化。民和县县委书记赵雄说:“优化必须全方位,不能停留在某一点,某一线,要推行到面。”

    民和县提出,用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资源、最好的项目,千方百计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向畜牧业转移,吸引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始终贯彻到畜牧业发展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县财政、工商、城建、土地等相关部门都将制订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从黑龙江奔波3000多公里到民和,我们看上的就是这里的优惠政策和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空间。2010年建厂到现在,民和县各级部门在土地、技术、项目、税收等方面都给我们最大的支持。”民和海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玉萍说。

    2011年以来,民和县用于畜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共达4亿多元。而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民和县的畜牧业投资将达到8亿多元。畜牧业主要建设的项目共11项,包括设施畜牧业建设项目、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养殖业基地建设项目、良种畜繁殖基地村建设项目、良种畜繁殖基地村建设项目、良种体系建设项目、饲草料综合加工利用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养殖技术及经营管理培训项目和其他项目。

    龙头有力 特色鲜明 

    “民和县畜牧业可以迈上新台阶了,可是要想迈出这一步,还必须有强大的带动力。”民和县委书记赵雄说。民和县提出要通过头龙企业带动,做优做精特色畜产品,打造品牌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升级。

    “‘龙头’企业的建立要立足高起点,要有超前意识,按照市场需求特点和消费结构进行建设,生产高质量产品,使‘龙头’的支撑、带动作用真正得到发挥,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增加。”赵雄进一步解释。

    在《民和县“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扶持壮大四个龙头企业: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壮大湟乳乳制品公司、绿之苑兔业有限公司、天际肉牛羊标准化养殖专业合作社、陶塞特良种肉羊扩繁场4个龙头企业,为奶牛、肉牛、肉羊、獭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

    同时,再新建和申报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7个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省级龙头企业达到4个,地区级龙头企业达到10个。配套建设大型畜产品交易市场1个,集镇畜产品交易市场7个,成立养殖业合作社100个、养殖专业协会协会100个。

    民和县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还积极打造特色品牌。用民和人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要用“龙头”和“特色”两条腿跑,这样才能跑赢市场,跑赢别人。

    据了解,肉羊生产是民和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产业。为了更加突出这一优势,民和县畜牧局大胆创新,以小尾寒羊为母本、陶塞特肉羊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精心打造属于民和人自己的“民和生态羊”,而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有特色的肉羊生产方式。

    为此,民和县下大力气重点扶持专业村、规模户,辐射带动散养户,全力推进肉羊杂交改良,要把民和生态羊产业做大做强。

    “我们争取利用整村推进等项目每年扶持10个专业村,到“十二五”中期,专业村要达到30个,叫响‘民和生态羊’品牌。”陈有文告诉记者。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09/18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