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治山治水促长汀巨变

网友投稿  2012-04-0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毛晓雅

    4月初,记者来到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采访,一路青山连绵,溪水清冽。很难想象,十年前,长汀县曾是全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县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十年造林,如今79%的森林覆盖率已让长汀县摆脱了“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窘境。山川面貌大变样,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精彩。

    浊水变清泉种粮不再难

    早晨6点,长汀县河田镇上街村的村民傅木清准时出门,驱车驶向水稻育秧中心。一周后就要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水稻插秧了,当天他要抓紧时间给培育的秧苗浇水。

    3000余亩的种植规模,让傅木清成为福建省“种粮大户第一人”。然而在10年前,“种水稻实在是难。”傅木清说,“因为水土流失严重,一下雨,山上的泥沙全被冲到山下的水田里,水稻产量少得可怜。”为了多挣些钱,傅木清选择了外出打工。

    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市两级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效果逐步显现。2007年,傅木清回到老家,发现田里的水变清爽了,不像以前那样拖泥带沙,他决定留下来种田。“我是农民,种田本就是我的强项,水土流失治理好了,我就能放开手脚干了。”傅木清承包下1000余亩地,当年种粮获得了大丰收。

    5年来,傅木清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去年,他的3000余亩稻田为国家贡献了2000吨粮食,年收入超过400万元。目前他不仅购置了6台大型插秧机,还成立了工厂化育秧中心,实现种田全程机械化,用傅木清的话说:“开着车下田,穿着皮鞋插秧,种田越来越轻松。”

    “长汀县降水充沛,但以前只能眼巴巴看着水裹着泥沙从山上下来,淤积水田。村民们为了抢到干净的水,还常常打架。通过造林,把泥沙固定在山上,流到田里的水变清了,再不愁缺水了。”长汀县林业局的科技员范小明治理水土流失已有10多年,“有了水源,全县种粮大户也多起来。随着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改善,种粮大户还会越来越多。”

    昔日“火焰山”今日“花果山”

    多年前,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的老汉黄金养有一个“杨梅梦”:火红、个儿大的杨梅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他徜徉在梅园林海中,乐享田园生活。如今上千亩的杨梅林已经种上,部分杨梅进入了挂果期,黄金养的“杨梅梦”正在变成现实。

    1996年,长汀县林业部门在三洲村试种了56亩杨梅,2001年,这批杨梅进入盛产期,不仅结出的果个儿大、口感好,还有效改良了荒山土壤。黄金养看在眼里,和兄弟一起承包下千亩荒地。 

    由于杨梅需要五六年成长期才能正常挂果,前期投入成本较大,这些年黄金养每年投入一部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去年他的杨梅收入达到20万元,但因为需要养护未成熟的杨梅树,所以现阶段还处于投入期。

    为什么对杨梅这么执着?黄金养回忆说,以前的山被乡亲们称为“火焰山”,不仅因为荒山上裸露的红土,更由于到了夏天山里的空气灼热发烫。“那时候,家里热得睡不了觉,我们就跑到外边,前半夜刨个沙坑,下半夜降温了睡进去。每年夏天都漫长而难熬。”所以,听到政府开始牵头治理荒山的消息,黄金养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10年过去了,三洲村的村民都种起了杨梅,全村现在已拥有一个万亩连片的杨梅林,昔日光秃秃的“火焰山”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荒山秃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以前没人看得上的山地日渐金贵起来,承包价格被逐浪推高,每亩承包费由2002年不到1元上升到现在的10元。

    乡亲们争相种果木是长汀县林业局长巫成火最欣喜的事儿:“栽种果木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还能给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这是长久之计。”

    2008年以来,三洲乡每年都会举办“杨梅节”,吸引了大批商贩和游客。眼下,黄金养正在一片空地上修建参观台,他说:“等到端午前后,游客们从这里望去,杨梅林的绿海和成片火红的杨梅果就能尽收眼底了。”

    守得青山在留作子孙福

    治山,离不开“治”人。青山变秃山的根源在于村民的滥砍滥伐,把树木当柴烧,或做木材卖掉。从治山之初,长汀县就一边造林,一边解决村民的能源问题。低价煤炭、电价补贴,沼气池补贴,各种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保证村民不再向林要柴。

    河田镇晨光村村支书陈长宁说:“由于管护人员有限,在封山育林过程中,很多村民还是会上山偷伐,村里制订惩罚措施,抓住砍树就杀猪。但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年,在政府的补贴下,村里几乎家家都建起了沼气池,这下不用强调村民们也不会砍树了。”

    都说靠山吃山,种植经济林让一部分农民富起来了,但并非所有荒山都适宜种植。“很多地区水土流失太严重,裸露的花岗岩上只有薄薄一层土质,只能种植马尾松。等马尾松成长起来,土壤改良了,才能种上其他树种。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范小明说。

    为了让村民们在治荒过程中有稳定收入,长汀县积极招商引资,兴办了钢管厂、纺织厂等,将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在河田镇南坑村村民何峰家里,记者看到漂亮的二层小楼已经盖起来,他说:“这几年村里人在县里工厂打工挣了不少钱,很多老房子都被这样的小楼取代,一部分人开上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他自家在山里承包了5亩林地种植银杏,但银杏需要10年以上的成长时间,何峰说要把这片银杏林作为长期投资,留给下一代受益,对自己打工挣来的好日子,他很满足。

    “治理水土流失,就像这山路一样曲折。”巫成火说,“10年了,我们只走到了治理中期,前面的路还很长。村民们富有了,我们就能一起轻装上阵,继续前行了。”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09/18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