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春
后北宫是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的偏僻小山村。30多年前,贫穷的后北宫村人偷偷种下了第一棵桃树。然而正是这一株小小的桃树,不仅让后北宫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为平谷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0年,平谷区大桃收入近7亿元,这样的成绩也让该区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果品收入突破10亿元的区县。数据表明,在大桃产业的带动下,该区果品总产量、果品收入、人均果品收入连续25年位居全市第一。平谷区果品办主任李福芝自豪地说:“去年,全区15万山区半山区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8000余元,同比5年前增加了142%。”
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桃花园,并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定律”给平谷大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定律一:转变思路事半功倍
1972年,被后人称为平谷“大桃之父”的后北宫村党支部副书记岳长文,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冒着风险在薄沙地上偷偷地种上了桃树。但是桃树还没挂果,就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给砍掉了。如此反复好几次,都没能让树长起来。不甘心的村干部带领村民,在远离村子的一片山脚下种下一些桃树,躲过夭折的命运。
3年后,第一批种下的桃树终于开花挂果。等到秋后一算账,平均每亩大桃收入2000元,后北宫村也破天荒第一次给社员们分了红。就这样,大桃从后北宫的薄沙地,走入了平谷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谷区农村土地也开始实行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大规模发展大桃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到1985年,后北宫全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桃树,成为平谷第一个大桃专业村。
穷则思变,后北宫在平谷脱颖而出,成为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后北宫村种植大桃致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平谷,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带动了大华山、王辛庄、峪口、刘店、熊儿寨等周边乡镇的大桃发展。到1990年,平谷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形成4万亩大桃园,成为京郊一个新景观。
定律二:精品战略跨越发展
为推进果品产业发展,1991年,平谷区成立了果品办公室,这是北京市至今为止唯一的专门从事果品生产管理的机构。果品办的成立,从一个更高的场面,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了大桃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工程,掀起了大桃产业发展高潮。在政策推动和市场表现的多重作用下,平谷区大桃逐渐发展到22万亩的规模,成为该区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
从1998年开始,平谷区就提出了实施精品战略与大桃规模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实施以大桃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的精品生产,示范推广了22项桃树管理综合配套技术,总结推广了9项大桃增甜提质关键技术。据悉,目前全区精品果品率达到65%以上,成为全市重要的果品基地。精品战略的实施,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平谷大桃接连在“99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中,摘得90%的大桃奖项。
定律三:引领产业效益倍增
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中,早在1997年,平谷区就建设了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大桃交易市场。目前,全区已经拥有1个主市场和13个分市场,每年销售全区大桃及各类干鲜果品八成以上。据初步统计,去年,平谷区通过大桃市场共交易大桃24026.35万公斤,进一步规范了销售秩序,保障了果农和客商利益。
有了专门规范大桃销售的市场之后,平谷人又创造性地在全市建立了大桃直销店。2009年以来,该区率先扶持合作社在主城区建设了62家甜桃直销店,并给予符合条件的直销店3万元-5万元的资金补贴。特别是对一个合作社建设3个以上直销店的,每个还另行奖励1万元。直销模式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产品安全性,解决了首都市民购买与平谷大桃销售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据平谷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全区62家农产品直销店,年累计销售量超500万公斤,带动大桃农户均增收近千元。
40年的努力,平谷大桃成为了一个足以在平谷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载入史册的品牌。
2010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平谷大桃作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品牌,从518个有效样本中脱颖而出,以18.56亿元的“身价”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受农业部委托,该评估报告由国内专门从事农业品牌研究的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从全国1522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筛选、甄别出518个有效样本,依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业评估体系评估完成,平谷大桃以较高的品牌价值名列其中。
未来平谷大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优新品种结构调整,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施大桃增甜等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广富硒、富钾以及有机果品,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果农增收。”平谷区农委主任、区果品办主任李福芝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