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昆森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主要著作有《远虑与近忧——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思考》、《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创意与创意经济》等。
主持人:本报记者 施维 袁赛男
嘉宾: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季昆森
发展循环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农业,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农业先进典型,也形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循环农业研究重要成果。现在亟需认真总结经验,深化规律认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现代循环农业全面深入地向前发展。
季昆森同志现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的研究与实践。
今天,我们特邀季昆森院长走入本期对话,就当前我国循环农业问题进行探讨。
资源产出率是衡量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邀请,您在今年1月4日发展论坛上作了题目为“绿色转型突破口:提高资源产出率”的主题讲演,请问您为什么认为提高资源产出率是绿色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国家发改委把“提高资源产出率”作为衡量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的意义何在?
季昆森:党和国家反复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向哪里转、如何转?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反复思考认识到,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实现绿色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深入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是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又首次把提高资源产出率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指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把目标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资源产出率,提高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出率,是我们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同时,资源产出率不仅是反映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而且是一个指挥棒。可以用这个指挥棒来引领和指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朝着提高资源产出率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攻坚。这样做必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必将在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产出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将为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找到突破陈规的新思路,必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主持人: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提高资源产出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提高资源产出率”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您能给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资源产出率”?“资源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资源产出率”又有什么不同?
季昆森:2002年1月27日,我在安徽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2年工作年会上提出,过去我们强调的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今天看来不能局限于此,要把提高资源生产率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放在优先考虑的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通过提高少数人的生产效率来减少人力的投入发展经济。提高资源生产率,是通过充分利用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减轻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谁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早,研究得深,行动得力,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实际上,提高资源生产率就是提高资源产出率。
提高资源产出率与提高资源利用率大不一样。以粉煤灰为例,把一个电厂的粉煤灰全部卖给水泥厂和制砖的建材厂作原料,可以说利用率达到100%,但每吨粉煤灰产生的价值只有几百元,而生产超细粉煤灰,不仅价值是原来的10倍以上,而且用途大大拓展;再以稻壳深度利用为例,把一个米厂的稻壳全部用来直接燃烧或者全部用作稻壳发电,从资源利用率来讲,达到100%,但某米业公司采用的技术路线把气、液、固、热全部回收利用,资源产出率是前者单一利用的五倍甚至更高,而且可开发出有多种用途的环境友好型新产品。
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可见循环经济在农村有着广阔的领域。请您谈一谈在广大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样的意义?
季昆森:农业在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耕地减少、淡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总体紧缺,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土壤被污染、有机质在下降;人均淡水资源不足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灌溉利用率仅为45%,比世界先进水平低30个百分点左右,水源普遍受污染。因此,必须在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出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也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
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第一产业的循环,而应是一、二产业融合的循环,一、三产业融合的循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不仅是种养业的循环,而应是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落实民生之本,确保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根本之道。
主持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那么您给我们介绍下科技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中的作用?
季昆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选择科研创新成本低、效益高、环境友好,适应不同类型农村地区亟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链接技术、装备、设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九节一减”、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研发和推广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着重加强以下课题的科技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1)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出率,围绕“九节一减”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推广。(2)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深度加工技术的研究。(3)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的研究。(4)加强沼气系统技术及其残留物的利用研究。(5)不仅要推广良种,还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域加强良种、良法、良田等系统创新、综合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研究和推广。
主持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优化提升,那么对于现代循环农业来说,它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季昆森:我国传统农业的循环思想早已有之,一是人畜粪便及草木灰还田,二是养猪,猪粪是很好的有机肥,防止土壤潜育化。传统农业中的稻鱼共生、桑基鱼塘就是典型的循环农业,使我国农业几千年来得以可持续发展。
1998年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我国后,人们一方面用循环经济原理总结、提升已有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自觉地发展循环农业。许多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就表明,养猪、养牛本身赚不了多少钱,还污染了环境,而把猪、牛粪便尿液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循环再生利用,其效益有时超过养猪、养牛本身。如“林-草-牧-沼-菌-肥”;“果树枝、蚕桑枝粉碎+麸皮-香菇、黑木耳、灵芝-菌渣肥”;“猪-沼-粮(菜、茶、果、渔)”等。
此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特派等合作组织来推行循环农业,也是一个创新。不少协会是跨地区、跨省的,举办全国性培训班,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联合示范点,整体对外销售、开拓市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主持人:中国区域范围大,山区和平原的发展形式也是各具特色。那么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山区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
季昆森:山区和平原不一样,不同地方的山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方的山有时也不一样,要因山制宜,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
一些山区乍看起来生态良好,郁郁葱葱,实际上生态环境脆弱,把树一砍恢复起来很困难。乱砍滥伐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要探索一条不砍树、少砍树也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在全国一些山区已涌现一批既保护优化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山区亩均收入5000~10000元的先进典型,实现了三个效益的共赢与提升。
要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向靠山养山、养山吃山,靠水养水、养水吃水。把自然界良性循环的生态规律引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大系统,社会运行的大系统,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在山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植树造林,林种树种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关于生态性,一要针阔叶混交,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否则单一树种容易发生病虫害;二是不同树种对雨水吸纳量和水分涵养量差距很大。在一个地方种树种草,首先要弄清这个地方特别是山区的生态原貌,要根据原来植物生长的特点、规律来选择树种草种,科学合理地种树种草,通过退耕退牧来还林、还草、还水,最根本的是还生态。一个地方原来没有的树种、草种,要看它的适应性,看它是否带来不良后果。在南方山区封山育林是恢复植被的好办法。
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土壤、地质母岩,不同生物品种可开发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品。山区生物品种多样性形成产品多样性,可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多样性。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研究、发掘、提高山区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产出率。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的经济
主持人:您曾经在2003年将循环经济概括为“四个更”,后来又提出“循环经济就是科学发展的经济,抓现代循环农业就是抓发展第一要务”,您能给我们具体谈谈吗?
季昆森:2003年11月30日,我将循环经济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我认为,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很多在广大农村和企业等基层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说,“四个更”的提法简洁明了,抓住了关键,好记忆、好操作、好对照、好改进。
如果从提高资源产出率来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可能乍看起来只突出了资源这一个方面,实际上它可以把保护环境、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几个方面都能带动起来;还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省地减排,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统筹兼顾,单纯就环保抓环保、就劳动就业抓就业、就经济效益抓经济效益,虽然一时也能把这些方面抓上去,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循环经济就是科学发展的经济,抓现代循环农业就是抓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支持现代循环农业就是支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能把现代循环农业与第一要务割裂开来,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是更好的科学发展。
主持人:您曾经提出过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要求?
季昆森:以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是不同于按常规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的。具体说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一要按照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来进行调整。
二要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来进行调整,这五个要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调整,按照品种的适应性、因地制宜来调整。
主持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那么您能不能从自身的研究和实践来给我们说说,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过去讲“节约”有什么不同?
季昆森:2004年3月30日,我在安徽省科协全委会上作“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报告时提出,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过去讲“节约”有四点不一样。
(1)过去讲节约,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要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而今天讲节约,要求从源头开始,未进入生产、消费过程时,通过重新设计、创新设计就做到减量化。
(2)过去讲节约,是作为一种美德,浪费可耻,浪费也是犯罪。而今天讲节约,不仅是美德,关键是要寻求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治理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3)过去讲节约,没有或很少考虑到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这种尖锐矛盾。而今天讲节约,就是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
(4)过去讲节约,主要是少用,不浪费,一点一滴地积累财富,这种精神还要继续发扬。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还要大力提倡,13亿人都这样做,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今天讲节约,不仅是少用的问题,更不是偷工减料的问题,少用不等同于得少,得差,或者空手套白狼。提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削减,不舒适或者匮乏。推行循环经济是在不断节约能源资源的基础上,求得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解决更多的劳动就业,用不断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取代物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成语“事倍功半”是说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这是极大的浪费。而成语“事半功倍”,却是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这就是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