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工“诗建筑”:搭在城市与乡村间的彩虹

网友投稿  2012-03-17  互联网

    刘迅甫(左)、杨成军在交流农民工诗歌创作体会。

    本报记者 蒋培玲

    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每天都在建筑工地上顶风冒雨,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垒起一座座万丈高楼。与此同时,在文学的世界里,有人用诗词做砖石,记录着农民工的梦想与现实,为他们筑起一座座诗歌大厦。近日,著名诗人、书法家刘迅甫与农民工诗人杨成军在北京联合举行“《农民工之歌》诗歌朗诵会”,让大家领略到了美丽的“诗建筑”,这些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搭建起的却是城市与乡村间的绚丽彩虹,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记录农民工的真实世界

    “两只蝴蝶/在空中飞来荡去/那是城里人/不敢仰视的高度/他们在城市的空中打工/挣着自己特技的血汗钱/系在身上的保险带/那沉重的一头/系在家乡的老小身上……”(《夫妻洗墙工》——刘迅甫);

    朗诵会当天,这首诗歌正被朗诵者在台上深情地演绎着,台下的观众倾身凝听,仿佛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一对在城市苦苦打拼的农民工夫妻,他们冒着危险在高空作业,突然妻子看到脚下车水马龙有些害怕,这时丈夫的安慰和微笑给了妻子力量,为了远方的父母、孩子,他们继续……到朗诵结束时,有人竟眼含泪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土地,离开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存。他们在最艰苦的岗位,奉献着最诚实的劳动,在故乡与城市之间奔波,完成了中国最繁重最密集的体力劳动,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奉献者。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多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却鲜少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

    “我想记录他们,书写这个时代。”二十多年来,农民出身的诗人刘迅甫一直关注并实际走进农民工这个群体,相继写出了包括《乡愁》《十八罗汉归故乡》在内的纪实性诗报告《农民工之歌》。

    迫于生计,刘迅甫曾经收过废品,拉过砖,运过煤,摔过砖坯,体验过农民工在城镇谋生的酸涩。至今他始终给自己定位:“我就是一个农民,我的根也在农村。”正因如此,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真实生活及生存境遇,全面展现了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异现状。

    特殊群体的时代群雕

    一个时期以来,诗歌不景气,个中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诗歌对重大现实题材表现不够。农民工,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在短时间内形成又在短时间内摆在中国面前的巨大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形成和到来,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所有人都不熟悉的,连农民工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的一个社会现实。刘迅甫的《农民工之歌》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主题,深刻解读现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缘于此,刘迅甫的诗报告《农民工之歌》一出来,立刻引起了中国诗界的高度关注,被专家评价为“一个时代的群雕”。

    2011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农民工之歌》朗诵会和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说:“刘迅甫先生的诗作《农民工之歌》,对农民工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多角度的表现、深层次的思考,以诗人的激情,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社会贡献,赞美了农民工的美好心灵,对他们内心的那份坚守与梦想,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原中国作协秘书长、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信认为刘迅甫的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时代意义。“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农民工之歌》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会层出不穷的。”他说。

    建设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米开朗基罗曾说:“建筑就是秩序与布局、优美的风格、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得体和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和建筑有相通之处,都讲究韵律之美。诗歌无形,通过这些辞藻却构建起一种精神家园。

    “当一天汗水流尽的时候/当对面楼里亮起/温暖的灯光的时候/当红烧肉的味道/从马路对面的/饭馆里/飘上来的时候/我正考虑着/为了孩子的学费/是否再干一会……”(《农民工》——杨成军)

    灯光、饭馆、肉香,这些事物的诱惑,衬托出一位打工父亲对儿女的爱,其实已经很累想休息了,但想到儿子的学费,也只能咬牙坚持干活。诗作者杨成军,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凭借一首《如果有可能,带你去远行》一夜成名,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情”。对此,朴实的杨成军这样说:“我没有多想,我把平常的东西写出来,把农民工对家人、妻儿的爱写了出来。”

    和刘迅甫自觉地讴歌表现农民工相比,杨成军的诗歌更具有“原生态”。刘迅甫认为,“情真、味厚、格高”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虽然杨成军的诗歌还有待于历练,打磨,但是他的真情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我俩是黑土地和黄土地上孕育的两颗诗歌种子,在同一大地上,诗心相通,没有距离,携手并肩,寻找诗歌王国里的真谛。”刘迅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而两人在交流诗歌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对方的诗歌而落泪。

    这一点在刘迅甫和杨成军的作品得到印证。他们的诗歌尽管有辛酸与无奈,痛苦与忧伤,但大家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那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刘迅甫的《旋转的陀螺》,严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已像一个陀螺一样去旋转,但是他们始终相信:生命是一首不息的歌。

    诗路漫漫求索不止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2012年,曾经冰冷的月光真的照亮了杨成军的梦想,因为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实现了:他和作家出版社签约出版的诗集将于4月正式与读者见面,一共收录了他40多首原创作品。

    杨成军的诗歌被认可了,梦想实现了,他也表示“会继续创作农民工诗歌”。可面对现实,他又很迷茫了。因为诗歌不能给他带来足够的、稳定的收入,“我希望专门从事诗歌创作,但是为了孩子的学费,我不得不选择回到工地打工。”他无奈地说,“但我不会放弃诗歌。作为一个最普通最基层的农民工来说,我想用我的诗告诉大家,我们也有七情六欲,有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另一边,已经出版《屋檐雨》、《三月雪》、《八咏堂吟草》、《刘迅甫绝句三百首》等诗集,曾荣获“中国跨世纪人才”证书、“中国第五届大众文学百花奖”的刘迅甫一直目标明确,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今年5月份,他将和相关单位一起组织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深入基层去采风,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民工,唤起更多人对农民工的爱。艺术家不要总在唐诗宋词的书本里找灵感,而是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创作。

    刘迅甫说:“最好的作家当书写时代,成为历史的记录者。”为了挖掘到更多的农民工诗人,加入到诗歌大厦的建设中来,正在组织筹备一次全国农民工诗歌大赛。

    他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诗路漫漫,求索不止。在诗的王国里,我始终是跋涉者。”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17/18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