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增收不会减速

网友投稿  2012-03-08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阮蓓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划出了一条喜人的农民收入增长线。6个5年规划期中,有3个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2%,其中“十一五”为12.9%。

    一路快跑,动力何在?如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十二五”期间将怎样保持不减速?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狠抓农业重大项目、提升劳务经济水平、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四大抓手。”李昌平表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形成一个充满内生动力的增收体制是关键所在。

    “四川的实践表明,庄稼地里照样可以掘金。”李昌平说,目前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50万亩,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3178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面达到59%,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推广稻菜轮作模式的基地,大多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在大力推进农、林、牧、水产等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全面挖掘增收潜力的同时,狠抓“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2000万头出栏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等重大工程,在更高的发展台阶上助农增收。

    “近年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李昌平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得力、最有效的办法。今年,四川将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稳定劳务转移规模,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如何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李昌平认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在“配套”二字。“这几年成都等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李昌平说,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新村建设为载体,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主导产业要连片发展、增收项目要落实到示范区所有农户外,农田水利和水电路气等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中心等各项配套设施也要到户进村。“这两年,10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7000元,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5%的保证目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增长15%的奋斗目标。”李昌平说,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今年,四川将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进一步总结提升地震灾区新村建设的新经验,继续加快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到2015年,四川将有1万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约束将大大减少。”

    李昌平表示,四川农民之所以持续增收,是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冲破了盆地意识的思想束缚、深化了农村体制改革的结果。总结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三农”发展之路。而这,正是四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源泉。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08/18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