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七旬老人十二载救助流浪者

网友投稿  2012-03-01  互联网

    梁红霞拿出纸笔,希望“小哑巴”能写出自己的身世。

    (刘治军 摄)

    本报记者 赵经平 通讯员 许凯 张国伟 沙秋安

    她年过古稀,靠低保维持生活,却凭着微薄的收入,在12年里先后救助了50多名流浪人员。流浪者受她救助照顾,最长的时间达到三年。最多的时候,她同时要给四个人送饭。

    她叫梁红霞,是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薛村矿文化广场的一名管理员。

    感恩行善回报社会

    说起救助流浪者的初衷,梁红霞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为了报恩。

    梁红霞的丈夫在20多年前就已去世,儿媳也走了,家中只有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和一个正在上学的孙女,生活一直很艰难。1999年,儿子不慎走失。她苦苦寻找了9个月之后,才在好心人帮助下寻回孩子。当时正值冬天,看到儿子蓬头垢面旮旯里蜷缩着,她心都碎了。她拿出钱来感谢帮她母子团聚的恩人们,可谁也不要这个钱。

    从那以后,每次看到流浪人员,梁红霞老人就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梁红霞负责管理的广场经常有一些途径此地的流浪人停留。于是,老人在工作之余,便主动承担起了另一个任务,送饭照顾,为流浪人找家。

    流浪人中大都有精神或智力方面的问题,难以正常沟通,生活不能自理,但梁红霞老人却从不嫌弃。“俺儿子走失流浪时也是这样,再怎么脏,他们也是个人啊,也得管。”

    2002年冬天,梁红霞救助了一个40多岁的流浪女人,精神失常,整天从垃圾堆里捡吃的。流浪女人见人就骂,还拿着石头向行人扔,没人敢靠近。梁红霞不顾她的吓骂,一点点靠近,耐心地开导,消除了流浪女人戒备心,终于为她送上了热饭。后来,女人情况好转,被附近村的一户人家收留。

    而对于无处可去的流浪者,梁红霞就一直坚持照料他们。到现在,她已经坚持照料一个20多岁的“小哑巴”两年半的时间。“小哑巴”在2010年8月来到薛村矿小广场,因为精神失常,不能说不会写,也没办法联系到他的家人。于是,从那时起,梁红霞就开始一日三餐为“小哑巴”送饭,为他理发洗衣,“小哑巴”自此在薛村矿“安”了家。

    “八月十五,我们全家买四个月饼过节,也要给哑巴送去一个。”梁红霞说。

    对于梁红霞的慷慨,孙女也曾不理解:“我想买点瓜子,你都说没钱,可给流浪人又送吃的又买东西,有时候还帮他们买车票。”

    梁红霞对孙女说:“给他们口吃的,他们就能活下来。咱们不吃瓜子没啥。”

    爱心传递带动矿山“好人群”

    2月26日,记者走进梁红霞的家中,看到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一台20英寸的电视机,铁床上铺着薄薄的被褥,取暖燃着蜂窝炉。儿子正在吃饭,看到母亲回家,便说:“家里没有煤了。”

    如非亲见,谁能想到,一位老人救助了那么多的人,自己却过得如此窘迫?

    好在老人并不孤单。社会上的好心人,多年来也一直不断向老人伸出援手。

    梁红霞是峰峰集团的一名特困职工家属,她的遭际引起了薛村矿党政的重视,矿上动员大家积极帮助她,领导纷纷与梁红霞“结亲戚”。原任矿工会主席郭志武,现任矿长安建华、党委书记耿星辉等都成为她家的“常客”。老人现在的住房和广场管理员的工作,都是矿上给解决的。梁红霞的儿子治病、孙女上学,峰峰集团和矿上也多次给予资助。

    2011年中秋节头一天,她到矿上办事儿,遇到矿长安建华。得知老人家里缺张床,安建华当即打电话做了安排,临走时,还自掏腰包,塞给梁红霞1000元钱。

    好多好心人撑起了一片真爱的天空。梁红霞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越发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这种爱心的传递,不断感染着周边的群众,在矿山小社会,带动起了一个“好人群”。

    为了给“小哑巴”找家,梁红霞带他到矿上的照相馆去照相,制作寻人启事。照相馆老板得知她是为哑巴照相,说啥也不要钱。到打印店,店里分文不取一下子出了几百张。

    而更多的人,和老人一起,加入到了帮助流浪者的队伍。有的从家里拿出两双棉鞋,棉垫子,有的拿来了皮夹克,有的积极通过媒体为流浪人找家……

    74岁的董美秀老人被梁红霞多年无私照顾流浪人的义举感动,也积极为“小哑巴”送饭。“梁老太家离的远,尤其是送晚饭不方便,俺家就在广场边上,伸一把手,锅里多下点米都有了。”

    “还有很多好心人,悄悄地把家里的旧衣服放到广场边的矮凳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好心人都来帮助流浪者,梁红霞感到特别高兴。

    “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就应该多做好事。我做的都不算啥,真的不值得你们这样报道。”面对记者的采访,梁红霞最后这样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01/17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