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技推广的好榜样渠立强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2-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王景山

    24年扎根大地,在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领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感动农民十佳农技推广人物等多项荣誉;

    6年前,经两次手术切掉一个半肾后,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与生命赛跑,5年里,只有半个肾的他大半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攻克一个个难关,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去年6月,仅存的半个肾又因癌细胞侵入不复保留,靠透析维系生命的他,从家到单位200米距离,停停走走要20多分钟,是信仰的力量、农民的呼唤,让他离不开工作岗位;

    近年来,在他带领下全县每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以上,仅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总增产就达6400万斤,增收6375万元……

    他就是农技推广的好榜样——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渠立强,一个被农民称颂、令社会感动的当代焦裕禄!

    紧贴农民的心

    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的农业大县——丰县,是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诞育地,历史上曾极尽繁华,但后来的经济却无法与富庶的苏南相比,被戏称为今日江苏的“西伯利亚”,系省级贫困县。

    1988年7月,由江苏省农学院农学本科专业毕业的渠立强,怀着报效家乡、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的理想,来到丰县棉花原种场任技术员,次年调到县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这一干就是20多年。

    龙年正月二十三这天,在与县农委办公区隔路相望的一栋五层老旧住宅楼里,记者见到了渠立强。

    握着那双从厚厚羽绒服里伸出的羸弱的手,全然看不到一点血色的紫黑脸上,眼镜下噏动着干裂的嘴唇,用“憔悴”这个词已无法概括眼前的渠立强;肾脏全无,每周一、三、五上午要去县医院做4个多小时血液透析,待各项指标正常后再行换肾手术的他,因饮食极大受限,尤其为减少透析排除的毒素,他竟坚持不喝水。从那双全无光泽瘦骨嶙峋的手上,能感受到这位常年坚守在农技推广一线的科技人员的钢铁般意志,那传递的分明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支撑。

    在妻子孙瑞琳搀扶坐下后的渠立强抿了一下嘴唇说:“我生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因为受时代的影响,我一生最崇敬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焦裕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神情却是泰然坚定。

    他认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自己的今天,2006年3月在北京连续两次大手术出院时,他专门到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花篮。焦裕禄作为党的好干部,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能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质,他曾借到郑州开会之机,专程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

    正是这种信仰,在渠立强心底种上了深深的爱农情,考农业大学、填农学专业,毕业回家乡从事天天面对农民的农技推广。了解农民甘苦和要求的他,抱定一个信念: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多办好事、实事,回报党和父老乡亲对自己的培养与厚望。

    那是2006年8月,正在单位与同事们研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的渠立强,突然接到配方专用肥厂的求助电话,顺河镇的张口、小李庄、安庄几个村子出现洋葱严重烧苗、死苗现象。

    他放下电话马上赶到现场,看到农民一张张焦急的面孔,他忘了自己是一个刚刚做过手术只有半个肾的病人,下田取土样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一直忙到下午3点才吃午饭。这次因施用氮肥过量造成的烧苗,在他此后十多趟的现场指导下,经过使用“对症”开出的肥料配方,3个村3000多亩洋葱起死回生,产量比上年增产15%,每亩还节约肥料50多元。本以为绝收的农民,数着丰收后到手的票子,无不感念渠立强,亲切称他是“咱农民的保护神。”

    因为有一颗紧贴农民的心,24年来,渠立强扎根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不动摇,始终围绕提高丰县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文章,在农民最关心的土壤、肥料、水利、农药和种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农民信赖。

    扎根田地的脚

    心里想着哪儿,脚步就会跟着走到哪儿,这就是心里装着全县农民的渠立强。即使在罹患肾癌后的6年里,每年仍有一半时间行走在田间地头,丰县120万亩耕地是他轮转不停的露天办公室,全县14个镇360个行政村,无有遗漏地印下了他推广农业技术的脚印。在丰县大地,只要一提土肥站渠站长,庄户人家几乎家喻户晓。因为是渠站长推广的农业技术帮他们解除了一个个困难,实现了一次次增产丰收。

    距县城15里的常店镇,是渠立强的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和配方肥试验基地。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好多都是在那里搞的。在该镇服务大厅,记者正遇到来咨询的裴庙村农民瞿先果,刚提渠站长,他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那亲切熟悉的语气如同兄弟。

    他说:“俺这地方是盐碱地,过去1亩地费老大劲儿也就能收入千八百块钱,自从渠站长来搞测土配方施肥,村里600多户种洋葱大蒜(间种棉花或玉米),1亩收入至少五六千块钱。从选点、布局、施肥、管理到收获,每到关键环节,渠站长都下来指导,向农户推广新技术。村里人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我们只要遇到土壤肥料和植保方面的难题,一个电话,他就会跑来帮助解决,事后连茶也不喝一口。前半个月听说渠站长在医院透析,俺老百姓都盼着他早日好起来,他可是难得的好人啊……”

    在渠立强专门研究土壤、改良土壤的县土肥站,记者见到了刚刚下乡回来的副站长侯宗海。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他,自2003年就跟着渠站长一起采集土样做化验分析。他至今清晰记得2006年8月,手术后的渠站长带他去首羡镇采土样的情景,因没有道路,好多需要采样的地块因汽车无法到达,上千米的距离他们只能背着工具徒步行走。头上灼人烈日,脚下滚烫热土;渴了矿泉水,饿了方便面;年轻力壮的健康人对此尚觉吃力,而只存半个肾的渠站长竟毫不在乎。同事们心疼他,劝他少干点儿,他却总是乐观地说:“不要把我当病人!”

    据了解,仅2006年,渠立强带领他的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就完成了对全县120万亩耕地上的6000多个土样的采集和化验分析任务,由此不难想象,渠立强的双脚要走进多少块田地?

    正是他们这双永不停歇行走于大地的脚,为丰县大面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打下坚实基础。渠立强以一双扎根田地的脚,带领团队踩出了确保全县农业丰收的良田沃土。

    科技装备的脑

    当今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支撑,基层农技推广干部担负指导农民将科技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要求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科技知识储备。

    原本学农学专业的渠立强,面对所从事的工作,给自己约法三章,即每天看一小时的专业书籍,每天收集一次农业信息,每天写一篇工作体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写出了大量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论文和农业生产技术意见,其中有2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省自然科学基金会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一项。凭着不懈的探索学习,渠立强用最短的时间成为精通土壤肥料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技推广专家。

    丰县农委主任李以林深情地介绍,自农业部开展“沃土工程”建设以来,立强作为丰县的首席土壤肥料专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专家,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性比较强的项目,立强通过化验土壤养分含量,确定施肥的成分和数量,同时也避免了资金的浪费。2006年以来,他在全县镇村巡回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206次,培训农民15750人,发放培训资料8.2万份,发放施肥建议卡17万张,召开科技大集16场次、现场会5次,制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电视节目6次。

    依靠科技装备的大脑,渠立强先后完成了2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3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制订发布了4个省级和9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申报了全县28个无公害农产品和8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编制完成的丰县“十五”期间节水农业实施方案,成为农业部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性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建立了丰县1000亩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在他主持编写的《丰县生态农业建设“十五”规划》指导下,丰县荣获了全省生态农业县称号。

    渠立强领导的土肥站虽然只有5个人,但却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土壤肥料化验室,拥有先进的化验设备。此外还有一个种类齐全的资料室,收藏有关专业书籍500多种、1000多册,实物图片3000多幅,全是渠立强多年收集、积累起来的。同事们说,这些资料凝聚了渠站长20多年的心血,他把这些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单位让大家共享。农委大院内其他站(所)的同事找不到资料,都会跑到土肥站找渠站长。在大家眼中,渠立强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他20多年带着科技装备的脑行走农田面对农民,在基层农技推广岗位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对此,曾经有许多人反复问渠立强同一个问题:“你整天和土疙瘩打交道,后悔吗?”忍着透析后剧烈的反应,渠立强平静地告诉他们:“我无怨无悔!因为,献身农业,致富百姓,是我一生的追求。”

    他用一个现代农业科技装备的脑,为基层农技推广建功立业,为农民送去了开启土地增收的金钥匙。

    新时代的焦裕禄

    常年超负荷运转的渠立强,在2005年的一次体检中查出肾癌,他瞒着领导和家人,忍着腰部剧痛,坚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后,才在领导命令下于2006年春节后,到北京接受住院手术,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

    启程前,他特意带着妻子回了一趟距县城30里的农村老家——凤城镇渠集村住了两天。村前村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亲切熟悉,一年中,他不知道要回来多少次,看望年迈的父母,帮助家里收秋种麦,给乡亲们答疑解惑。而这次回来,他是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最后的告别,因为他不知道此去北京手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痛苦与希望交织中,他给老爹老娘磕头后,又挨家挨户给那些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们磕头。临走,他只把深藏内心的秘密告诉了兄妹5人中的大哥,将孝敬父母的责任再三拜托,大哥听后,兄弟俩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手术分两次进行,先切除左肾有病部位,再摘除右肾。出院后休息不到一个星期,一心挂念工作的他强忍术后服药带来的剧烈副作用,劝服妻子,以半个肾的支撑回到心爱的工作岗位。他不断地这样告诫自己:“工作要紧,坚持就是胜利!”

    病情最终没能瞒住父母,已病重卧床的父亲不能动,76岁的老娘拄着拐杖心急如焚地到单位找见儿子心疼地说:“孩子,回家吧!就是丢了工作,也要保住命啊!咱家还有几亩地,养得起你啊!”渠立强再也抑制不住,流着泪说:“妈,您的心情我能理解,眼下单位正忙,我怎能离开呢!等忙完这阵子,儿子一定回家陪您老人家。”渠立强的这一承诺,终因工作离不开没能兑现,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正在指挥生态县验收的渠立强,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渠立强病后的6年多来,最让他感到愧疚的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寄予希望的儿子,多年紧张工作,使他无暇顾及家庭。下岗多年的妻子孙瑞琳含着泪向记者讲述,结婚时丈夫曾许诺将来要带她去北京玩,去云南四季如春的昆明……直到陪护去北京治病,出院后撑着刀口未愈身子的丈夫,执意带她去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花篮,又去了故宫,以此来兑现当年的承诺。“唉,俺知足了,嫁给立强这样的丈夫不后悔!”

    就在记者此次采访时,与生命赛跑的他,又在开始攻克推广难度最大的经济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刚刚发表的5000字的《无公害苹果生产与土肥水管理技术探索》论文,是他对全县45万亩果园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1年10月,丰县农业系统的部分老同志,就渠立强的感人事迹联名致信省农委主任,呼吁江苏省农口干部职工应该以渠立强为榜样,献身“三农”不动摇。记者此次采访时见到了其中的三位:县土肥站原站长刘永华、县农委办公室原主任吴正贤、果树研究所所长刘靖,他们饱含深情地讲述,一倾农口干部对渠立强的崇高敬意。

    曾与渠立强朝夕相处11年的刘永华含着泪说,立强心里装的全是农民,即使在北京手术住院的病床上,他还不忘打电话嘱咐我,一定代他去省里申报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他把农民的事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

    在丰县干部和群众眼里,渠立强是一个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的科技好干部,是农技推广战线的好榜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当代的焦裕禄!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9/17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