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贫困安康”踏上安康路

网友投稿  2012-02-28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余向东 常永平 高杨 曹成毅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贯西东,形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形。层峦叠嶂的秦岭巴山,天蓝水碧的汉江谷地,呵护着300万安康人民,静守“安宁、康泰”的田园生活。

    受历史沉积、经济基础、地理交通、文化信息、思想观念诸多因素的影响,“山区”往往与“贫困”连成一个词组,秦巴大山腹地的安康市也不例外。加之拥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特殊的市情使安康工矿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滞后,所辖10个县区目前均是国家级贫困县。

    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连片特困地区”列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再一次向那些“贫困山头”吹响了冲锋号。《纲要》的发布,带给安康人的不仅是喜悦,更是鼓舞和振奋,因为他们多年为之探索的“向内强产业,向外谋发展”、可以称之为“安康经验”的脱贫致富路子,已经提前与国家的规划大纲“成功对接”。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安康市调研时曾经提出,山区贫困县在谋发展、促和谐中,要抓住特色,突出优势,顺势而为,做大产业;要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木和林下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传统的“靠山吃山”已走不通,必须调结构、转方式。经过多年的思考探索,安康市形成了“稳粮、强牧、壮特、兴沼”的农业“八字方针”——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安康市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92.5%,森林覆盖率达60%。“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安康的基本特征,耕地资源紧缺,立地条件差,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面临很大困难和压力。安康市委书记方玮峰说:“必须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作为名副其实的林业大市,伐木卖木材,曾是安康大部分农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滥采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洪灾一来,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传统的“靠山吃山”模式已是不可持续。自1999年起,安康市10个区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2009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58.53万亩,森林覆盖率大为增加。

    只许植树不许砍树,又陷入另一种窘境,过去很多以伐木为业、卖木营生的农民,失去了收入来源。

    市农业局局长龚道云说,经过多年的思考、探索,逐步形成了“稳粮、强牧、壮特、兴沼”的安康农业“八字方针”。

    安康市现有耕地面积280万亩,其中汉江谷地50万亩水田,亩产水稻上千斤,是“养家糊口”的保本田;其余大多是相对贫瘠的山间薄地。好在安康这个地方兼具南北气候特征,五谷皆宜生长,加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保持了稳产增产,粮食基本自给。

    “十一五”期间安康市把生猪养殖、加工作为重点产业,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建立良种体系、加强技术培训等措施,共新建150万平方米标准圈舍,培育了一大批养殖大户。去年出栏生猪300万头,达到“人均一头猪”。安康市生猪养殖产量、产值,由全省排名第七上升到第二,加工能力和水平也上来了,仅仅5年时间兴起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大产业。

    “八字方针”中,“壮特”是覆盖面最宽、潜力最大的发展方向,可以千家万户齐动员、千军万马奔小康。以经济作物、林特品种为主的山区特色经济,是安康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增长潜力所在。史书记载了安康市及所属各县的“宝物”,安康三宝,桐油、蚕丝和冬桃;岚皋三宝,杜仲、藤器和生漆;白河三宝,构树、皮纸、龙须草;紫阳三宝,金钱菊、巴山板石、富硒茶;镇坪三宝,麝香、黄连、珙桐树……过去的问题是“品目一火车,产品不到一汽车”,现在正一一扶壮。

    安康市市长郭青到安康上任几个月来,一有空闲就往山沟里钻。在学者和官员之间多次变换身份的经历,使他准确把握住安康的潜力与希望所在,“一要发挥土壤与林地的优势,大力开拓林下经济,各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壮大规模;二要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立体构建、循环发展;三要加快向产业化、现代化推进,改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

    秦巴山沟里培育的食用菌、富含硒元素的紫阳茶、养生怡神之保健茶、山岭上飞腾的秦巴黑鸡——

    靠林下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是一张好牌

    安康市的气候适宜种茶,种茶历史悠久,辖内紫阳、汉阴多个县区盛产茶叶。

    站在紫阳县向阳镇合垭村的山头上,满眼尽是茶园。合垭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兴田介绍,全村7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园;191家农户绝大多数种茶,其中128户茶园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茶树长成后,一年可采三茬,相对省心省力、收入稳定。

    紫阳县县长梁涛说,“十一五”以来,重新确立了茶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紫阳县21个镇中有20个镇产茶,去年前三个季度茶叶总产已达3357吨。林地种茶,茶林间植,相得益彰,四季常青。林木改良土壤、蓄水保墒,为茶树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茶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如果说茶叶种植生产,需要相对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食用菌生产则“准入条件”较低,在安康市10个县区“遍地开花”,宁陕、石泉、汉滨、汉阴等主产县区规模较大。2010年,安康市以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总规模达6000余万袋,各类食、药用菌鲜品总产量达7.9万吨,总产值5.9亿元。

    进入宁陕县城,记者看到公路边停靠着不少大型货车,货车旁边堆放着的大尼龙袋垒成了一座座小山,装车工人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往车上搬货。“食用菌产业已经覆盖了宁陕县14个乡镇,食用菌和药用菌生产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超过1200元,这两项生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宁陕县副县长旷贤君说。

    在岚皋县,县长周康城向记者谈起“林下养鸡”的好处:利用林地空间放养山鸡,控制林地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将鸡粪发酵后施入林地,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岚皋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充分发挥特色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头效应,“鸡群”快速扩张。

    岚皋县秦巴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鸡场建在高高的山岭上。早上10点,工作人员打开鸡圈,成群的黑鸡如同潮水喷涌而出,扇动着乌黑发亮的大翅膀,飞腾着窜入山林中。合作社社长张天文介绍:“这种鸡名叫五黑鸡,采取放养与圈养相结合,品质绝对一流,销售价格每斤50元。”合作社与重庆一家公司签订了20万只鸡的产销一条龙合同,合作社的300多户农民,按每户养殖量2000只计算,养鸡年纯收入近2万元。

    安康市目前林下养鸡510万只,其中养鸡大场、大户580个,养鸡150.9万只。

    安康市农业局副局长郭达彦认为,林改给安康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林改后农民人均拥有林地超过50亩,最大户有林地近千亩,林地成为农民最大的生产资料。农民根据有关规定,在拥有长期承包使用权的林地上,发展用材林或经济林,本身就是收获产品、积累财富。林子大了,可做的事情就多了,林地种茶、林下种芋、林下种菌、林下种药和林下养鸡等特色林下种养产业,漫山遍野渐成气候。

    魔芋之“魔”,在于种植难、加工难,直接食用是“魔鬼芋”,加工后消费变成“魔力芋”;育龙头,打品牌,茶叶加工小企业自主抱成团——

    强产业,必须摆脱“原料仓库”的产业形态

    岚皋县是全国著名的“魔芋之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岚皋县委县政府一直重点做大做强魔芋产业。然而,魔芋属于未经驯化的半野生植物,种植技术门槛较高,大面积推广导致害病蔓延,曾使魔芋产业陷入低谷。该县加大科技投入,研究攻关,发现在刺槐树下种植魔芋的发病率不到1%,魔芋与刺槐能很好地共存。针对这个发现,岚皋县调整思路,让魔芋在林田中循环种植。

    林下种植魔芋,大大提高了魔芋的成活率,亩均增产近300公斤,增收约600元。2007年到2011年短短4年,岚皋魔芋的种植面积从1万余亩增加到8万余亩,产值从3000万元跃升到2.2亿元,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岚皋康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军介绍说,以前农民把魔芋称之为“魔鬼芋”,那是因为生魔芋内含有毒成分,不经处理直接食用可能导致人体中毒。经过加碱中和处理加工制成魔芋食品,就变成了对人体有益的“魔力芋”,价格也能提高好几倍。加工企业已成功开发出魔芋角、魔芋精粉等系列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魔芋产业逐步摆脱了“原料仓库”和“初级加工车间”的原始产业状态。

    针对茶叶企业多而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紫阳县通过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将茶叶研究所、和平茶厂、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等14家主要茶叶生产企业整合、组建成为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联营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0个、标准化茶叶初制厂40个,实现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行连锁经营,在全国建立连琐店100余家。

    紫阳县茶叶局局长吴世明说,紫阳茶产业走绿茶、红茶、青茶兼制之路,积极对接本地企业或招引外地客商前来开发富硒绿、红茶饮料和茶酒,构建多品种系列化产品格局。还对全县原有的20多个茶叶商标及产品进行了整合,统一主打“春独早”、“紫阳富硒茶”商标。

    秦巴大山五里不同景,十里不同风;乡情扑面迎游客,山珍土菜敬嘉宾。南来北往的客,可以动观美景、静享安闲——

    守住了绿水青山,本来就是“金山银山”

    “自果园农家乐开张以来,去年的接待人数为历年之最,一到周末车子停满了院子,房间都得提前三天预订,一年的经营收入有12万元左右。”江滨区瀛湖镇洞桥村村民罗上才满是皱纹的脸庞上,绽放出花儿般的笑容。

    罗上才的果园农家乐建在瀛湖景区门口的半山腰上,从窗外就能观赏到瀛湖的美景。罗上才和老伴田庭芳在山地上种植柚子、柑橘、板栗等经济林,林间种植蔬菜等粮食作物,2008年,他们用攒下来的钱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经营起了农家乐。

    “十一五”以来,安康市沿汉江、任河及几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千里绿色长廊;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汉江两岸和大瀛湖造林绿化工程顺利实施,造林面积55.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在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起1800余户标准化农家乐,成为带动安康乡村旅游业的有力支撑。

    在紫阳县蒿坪镇的山沟里,镇党委书记储成斌拿当地的粮食酒招待记者。他越说越高兴:“蒿坪乃天府之地,是整个安康土壤中硒元素含量最为丰富的一个镇。一瓶富硒矿泉水卖到你们北京去,值十几块钱。”

    守住了绿水青山,本来就是“金山银山”。

    安康市距离西安市仅1个多小时的车程,可谓“车程一小时,风光两重天”。2007年西(安)汉(中)高速公路通车,安康的旅游优势凸显出来。只有7万多人口的宁陕县,去年接待游客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

    宁陕县皇冠镇把一些砍树开山的项目停下来,引进了陕西海荣集团等企业投资17亿元,对全镇6个村统一规划,开展“休闲氧吧游”、“山林农家乐”等生态旅游,打造旅游强镇。镇委书记马树贵告诉记者:“皇冠镇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山里生活着羚牛、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游客在这里动观美景、静享安闲,吃的农家菜全部取材于本地山特产,天然、绿色、健康、富硒,声誉日盛。”全镇从事旅游人员已达650人,户均收入2万多元。

    陕西省去年作出了“陕南大移民”的战略部署,安康市作为重点地区,到2020年要完成22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龚道云说:“这又是一次机遇。”安康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充分依托林下经济、“农家乐”旅游经济,实现产业富民与移民搬迁、规划建设的有机结合。

    乐业安居,致富奔小康,安康市已经入轨、正在提速。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8/17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