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天
“用工荒”、“求职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近些年还呈愈演愈烈之势。一边是用工单位缺乏人手、机器停转的紧迫现实,并为之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一边是求职者愈来愈高涨的心理预期和“不买账”的复杂心理。用进城务工者的话说:“要么嫌工资太低,要么嫌路途太过遥远。”纠结的心情可见一斑。
这些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长足发展,并保持着足够的竞争力,是因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给予了支撑。可以说,那时的求职者都是抱着“只要给工资就干”的心态。而现在,随着劳动者自我保障意识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的日益进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求职者的集体意识开始觉醒。除了关心最基本的工资薪水外,他们更开始关注劳动关系的持续性、社会保障待遇的全覆盖、提供技能培训再深造等领域了。
然而,现实是,我们长期的简单雇佣式劳动关系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忽略了对用人保障机制的建设和规范。一些用工单位为节省成本压缩培训时间,技能培训缺乏含金量,务工者渴望提升的价值诉求得不到满足;一些用工单位在用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劳动者权益频频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机制保护;一些用工单位在薪金待遇方面玩起“障眼法”,如将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当作用工单位的“标准工资”来使用。
可以说,正是因为上述机制建设的不健全、不规范,才导致了目前用工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沟通失衡,导致了用工单位不断用加薪作“诱饵”,而求职者在自我保护意识觉醒下充满了对用工单位的犹豫和不信任。
愈演愈烈的“招工、求职荒”,在今年伊始就让我们感觉到形势更加紧迫。忽略了多年的保障机制健全与规范的问题,到了我们再也绕不开的地步了。促进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机制保障不是没有,而是有的执行不够坚决,有的尚存在许多漏洞。因此,在越是紧迫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规范,并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这种规范的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