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苏州:有个农民补偿叫“生态”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2-2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孙巡 李先昭

    去年,江苏省苏州市各级财政投入十多亿元,向生态功能区所在农村和农民提供补偿,并形成生态补偿体系覆盖全市,开了全国先河。生态补偿补什么?怎么补?补给谁?补多少?当这些问题对许多地方还是一个问号时,苏州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花结果了。

    矛盾

    为生态建设让路农民收入锐减

    去年深秋,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生态养殖区,记者站立岸边,但见波光粼粼,水草摇曳。

    “天气好,一眼望到水下两三米。”西湖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副董事长许一明说,“原先,这儿全是一格一格的围网,饲料腐烂,水浑得像红酱油。”

    阳澄湖重见清澈,带给许一明的不只是喜悦。三年前,阳澄湖被苏州列入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镇6万亩养殖水面压缩三分之二,禁止围网养殖,只许生态放养:投放花白鲢,不喂料,由鱼自己觅食。这种望天收,把大量蓝藻变成鱼粮,湖水变清了,但渔民收获少了,可谓“生态不经济”。

    “鲢鱼投料喂养,半年能上市,生态养殖,那要一年。”许一明说,合作社去年分红200万元,600户渔民每家多则进账5000元,少则获益2500元,而围网养殖时,每家30亩水面,一年正常净赚6万元。

    祖祖辈辈靠水吃水,养殖发财。如今生态好了,农民收入增长却慢了。相城区阳澄湖镇副镇长陆全福说,阳澄湖岸线30公里,该镇就有20公里。按市水源地保护要求,阳澄湖岸线1公里内禁止发展,两公里内限制发展,3公里内控制发展。全镇60平方公里,有一半不能办工业、搞养殖、上房地产,在禁止发展红线内的十几家工厂都已搬走。

    “20年前,咱村办工厂,年销售过亿元,集体收入500多万元,那是苏州明星村,而今竟成了贫困村!”阳澄湖镇戴溇村党总支书记陈小明说,“这几年,工厂不停拆,集体收入去年只剩200万元。全村都在阳澄湖两公里内,不拆不行。拆掉一个砖瓦厂,一年就损失160万元。咱村区位好,放开来发展,一年收入3000万元没问题。”

    邻近的阳澄湖镇车渡村,在阳澄湖岸线一公里内。“15家工厂都要搬,已迁出5家,一年损失租金43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160万元,是相城区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村党总支书记张银福说,村里760户陆续搬到镇上后,整村拆迁,给阳澄湖保护让路。

    办法

    为农业生态“定价”让生态守护者受益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的苏南地区,率先发展的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尤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苏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争论,同时,也提出了对农业生态功能的认识和评价问题。

    “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要让生态守护者受益,首先要正确认识被守护的生态价值。”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建明介绍说,尽管农业只占苏州GDP的1.7%,但对城市的生态支撑不可低估。

    问题还回到苏州为什么出台“永久保留100万亩优质水稻田”的决策动因上。在上世纪那场争论中,人们得到的科学认识是:一亩水稻能产生3840元效益,其中,生态价值3126元,占八成。苏州统计年鉴清楚表明,当地100多万亩水稻生态价值逾40亿元,其中,调节气候价值22.9亿元,回灌地下水、防蓄洪水价值21.2亿元。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关专家通过测算得出结论:整个全球生物圈每年产生的价值平均最少为33万亿美元,为全球GNP的1.8倍。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于自然资产价值约60个百分点。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为农业生态‘定价’,让生态守护者受益而不能受穷。”苏州市市长阎立说。

    2010年5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确定要让生态环境的守护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为把生态补偿落到实处,苏州市根据生态保护相关要素和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等,核定出了每年进行生态补偿的“价码”。

    得益于生态补偿,生态功能村集体收入有所增长。昆山市锦溪镇三联村前年集体收入195万元,生态补偿占了71万元。这一年,锦溪镇财政投入1190万元,自办生态补偿。“发展受限,村均集体收入120万元,不到昆山平均水平的一半。再不补偿,村里运转都难保障。”该镇经服中心副主任顾明说。3亩耕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补400元;承包5亩水面,每亩补60元……去年,三联村农民赵兴根尝到了生态补偿的甜头。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补偿因生态保护造成的发展机会损失。因此,生态补偿怎样才能确保生态守护者“发展机会损失”的补偿到位呢?

    探索

    生态保护要持续补偿机制要创新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认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因此生态补偿必须建立由各级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补偿机制。而这个机制能否调整生态保护和受益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促进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前年,苏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生态补偿;去年,该市下辖的五个县级市、四个区相继出台政策,全面推行生态补偿。苏州市在出台的文件中和落实的过程中,对“谁来补、补给谁、补什么、怎么补和补多少”,建立和创新了一整套的生态补偿机制。

    苏州市还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确立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十大改革重点之一。仅阳澄湖围网养殖一项,就从最高峰的14万亩压缩到现在的3.2万亩,但洗脚上岸的渔民没吃亏,他们用补偿款组建富民合作社,有的人家成了“百万富翁”。

    如何让有限的生态补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昆山锦溪镇出资1.6亿元,在工业集中区建好厂房,无偿分给各村作为股份。去年村均分到租金40万元,村里再分给农民。相城区提出,由区、镇财政投资,在工业区建厂房,向5个阳澄湖生态村各赠两千平方米厂房,让这些村农民年年能分红,放大了生态补偿激励效应。

    “生态补偿,要增加额度!”也有基层干部提出新的要求。锦溪镇三联村党总支书记顾国红说,村里前年拿到71万元生态补偿款,做了点基础设施,钱就花光了。而戴溇村去年生态补偿50万元,整治河塘,增加绿化,生态建设花掉80万元。陈小明感言,再补三四百万元,村里才能收支平衡。

    那么,究竟补多少才算合适?他们提出,生态功能区为整个苏州提供生态效益,本着“谁受益、谁买单,谁受损、谁获益”的原则,政府应投入更多财力,让其镇村可用财力及农民收入达到苏州平均水平。

    南京大学环科所朱晓东教授则认为,在政府财力许可的前提下,生态补偿补多少,取决于相关利益主体因生态保护付出的利益大小,这需要科学测算。只有补到位了,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苏州财政局人士表示,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0/17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