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郜晋亮
年前,记者到青海省共和县拉乙亥麻村,这里刚刚下过一阵小雪,笼盖着新年的气息。远处的山上覆盖薄薄的一层白雪,还有星星点点的黑色牦牛。
周本加家的帐篷外,煮了满满的一锅羊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去年8月份见到周本加时,他刚刚跑完运输回到村上。“欢迎欢迎呀,记者同志,吃点羊肉暖和暖和。”周本加热心地说道,“家里的草原和牛羊都不用我操心,我只专心跑我的运输就行,给家里把钱好好赚回来。”周本加虽没有告诉记者他们家今年赚了多少钱,可看到他们家的生活,一点都不差,一定能算的上草原的新型牧民、富裕家庭。
“今年是我们村的丰收年,我偷偷告诉你,今年装进村口袋里的钱有1200多万,仅第三产业我们就挣了800多万,人均收入突破了4000元。”拉乙亥麻村村支书华宝乐呵呵地说,“看着村民们的日子慢慢红火起来,我们当村干部的就觉得工作没有白干,汗没白流。”
拉乙亥麻村是共和县的一个纯牧业村,341户1499人,可利用草地面积26.5万亩,存栏牛羊42550头(只)。若按照人均标准去算,不论是草地面积还是牛羊数量与县里的很多村都是不能相比的。可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如今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千万元大村,让周围的几个村子很是羡慕。
几年前,拉乙亥麻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村民们多数都被紧紧地束缚在草地和牛羊上。自从来了一个大学生村官后,拉乙亥麻村便慢慢走上了致富路。这位村官就是华宝,如今的拉乙亥麻村支部书记。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基层的干部,换人不如换脑。”为寻找拉乙亥麻村的出路,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经济之路,村委会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要求,决定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拉乙亥麻村成立合作社后,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畜牧,转而以牛羊入股的形式,统一由合作社来管理经营。这样,村民们从牛羊身上松了绑,既可以从事二三产业,也可以坐等分红。如今,村里341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松了绑的村民人人有去处,个个有钱赚。
“我们村合作社分成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二三产业五个经营小组,解决了800多富余劳动力。”华宝说,“碎石厂、农技合作社、酸奶加工厂都安排有人,他们除了分红外,每个月最少能拿到1000块钱的工资。”
拉乙亥麻村在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的同时,还带动一些能人到市场上开办汽车修理厂、商店、旅社。“2012年,我们村还有一个新的目标,我们要建立一个产业园区,一个集养殖、牛羊育肥、加工等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投资初步得1000多万。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筹备中。”华宝告诉记者,“挣钱,致富;挣再多的钱,变得更富,同时还要保住我们美丽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