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 王帅
“东方宝石”朱鹮的家乡洋县,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县,获得日前国家认监委授予的首批11个“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这是洋县依托良好生态、优势资源和朱鹮品牌,把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发展有机产业实现的又一次跨越。”洋县县长杜家才说。
一个理想的生态循环
2011年岁末,汉中洋县,蔬菜大棚里一派忙碌。刚收获了红辣椒,又在为红番茄育苗子的梁翠茹在一家有机蔬菜公司工作多年,听说市面上的有机菜真假难辨,她无奈地笑了:“当然是有机菜了,自己种的肯定放心嘛。”
几个月前,洋县多家有机蔬菜公司联合在西安尝试了一次进社区活动。“那时候市面普通黄瓜才卖1元,可我们的有机黄瓜每斤2.5元还是供不应求,西安人开玩笑说这菜是真有机,有朱鹮给咱把关呢。”一家有机蔬菜公司负责人宋东峰说。
由于朱鹮对环境要求极为敏感苛刻,自1981年发现朱鹮,洋县在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1990年又在全县3000平方公里区域内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曾经在环境与经济中两难的当地群众,今天得到了最值得欣慰的回报——“朱鹮牌”有机产业。目前,洋县共认证有机生产基地22万亩,建成有机示范基地12个,认证有机产品13大类42种,申报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
“让耕者获利,让食者安心。今天的朱鹮之乡,不单为人们守护优质的水和空气,还在为大家贡献干净、健康的有机食物。”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深耕洋县有机产业领域的李天刚自豪地说,“一个理想的生态循环是,生态环境越优越,生物多样性越平衡,病虫害发生几率也就越少,有机产业越有奔头,老百姓才会把环境看得更金贵。”
有机产业发展有规划
这些年来,洋县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势资源开发,花大力气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先后制定了基地环境认证由政府出资、产品认证由政府补助60%等优惠政策。2011年,在有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用于基地认证和园区建设的达到500万元。此外,对有机生产企业实行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奖励补助、土地配置等优先扶持政策,目前已累计为14户企业落实资金1462.4万元。
朱鹮黑米酒业、双亚粮油、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机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了有机产业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有机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深化转变。
李天刚说:“这里有不可多得的气候环境,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还有不可多得的国宝朱鹮,这么好的资源真是稀缺资本,我们真得做好品牌经营,让三个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本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
去年,洋县编制了新的《有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未来5年,洋县将打造粮油、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畜禽、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储运保鲜、观光旅游等9大有机产业,到2015年末,该县共建设各种有机生产基地34.8万亩,培育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有机产品加工企业、有机肥料、有机饲料生产企业13户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因有机产业递增500元,有机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1/3以上,达到2000元;有机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有机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
全程监控“品质生命线”
“一杯有机黑米酒,你可以清楚知道,每一粒有机黑米,来自洋县的哪一块乡间田野,由哪一位洋县农民为你劳作,在晌午还是傍晚拉进公司的生产线,又在何时出厂,流进你的杯中。”洋县有机黑米酒远销海内外,也是“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及质量追溯体系的先行者。从有机黑米生产基地、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全过程监控到全部质量追溯编码、安全营销网络体系,一整套成功模式的运行正在其他有机产业领域逐步推开。
随着配方有机肥、病虫害无害化防控等技术广泛应用,结合长期实践经验和国际化标准,当地政府出台了50多种主要农作物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
来自政府的严格监控还在于,县镇村三级有机产业监控大队网络密集,在县城设立了有机农资配送中心,在相关镇设立6个有机农资定点经销部,严禁非有机投入品进入物流、基地和生产线,确保有机产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同时,按照“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开展有机生产企业操作规程、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产品包装、标志标识使用等情况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从环境建设、品种引进、生产过程、仓储运输、市场销售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和运营安全。
资源优势如何成为谈判筹码
用有机产业成就洋县,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想在西安社区设一些有机菜长期售点,可我们根本没有谈判权。”宋东峰说。在这个“仅有的工厂,就是食品加工厂”的陕南县城,有机产业犹如生命,但县长杜家才也不得不感慨:“品牌要闯市场,基地要招引大企业,这两个最关键,也最难办。”
享誉世界的朱鹮之乡,政府在与大型企业的谈判中也十分被动。近日,洋县与国内某知名企业商谈进驻有机产业园区,对方提出了大面积土地无偿使用、多年免税、无开工限期等苛刻的合作要求,让洋县着实难以接受,只得作罢。这样的纠结在陕南不在少数。有着优越的资源,却没有谈判权,稀缺资本的价值远未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洋县在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2012年,洋县将继续按照市场规律和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整合资源,实行专业化和公司化管理,加速土地流转,减少多农户和单农户认证,使洋县有机产业尽快步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效益化轨道。在洋县有机产业园区中,年产9万吨的配套饲料生产线、年产3万吨的有机肥生产线等项目,将进一步健全有机产业发展配套体系,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同时,该县完善有机产业技术支撑和推广体系,计划培养当地各类技术、营销、加工等人才200人,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
支持企业开阔思路,多元化开拓产品营销网络,使“朱鹮牌”有机产品迅速走向国内外市场,引得好消息不断传来。2011年末,“朱鹮牌”有机产品站稳京沪高端市场,其中有机黑米酒被列为自营出口产品,有机香菇还意外得到了欧盟的青睐,即将远销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