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王洪全的“村官路”

网友投稿  2012-01-13  互联网

    王洪全(右)帮助村民搬运“过年猪”。

    (樊俊 摄)

    王洪全(左一)在调解村民纠纷。

    (樊俊 摄)

    王家嘴村头新修成的“车七公路”。

    (本报记者 孙乃会 摄)

    本报记者 孙乃会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王家嘴村位于嘉陵区与西充县、蓬溪县三县交界的丘陵山区,也许是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这里保持了比较古朴的乡村风貌。在冬季大雾的笼罩下,山头绵延起伏,山路千回百转,坝田层叠零散。

    由于行政区划没做好,该村与西充县的地块犬牙交错,10个村民小组共276户、993人,分散居住在18个山包间。其中河东岸的8个村民小组以“王”姓村民为主,河西岸的两个村民小组以“罗”、“晏”、“何”姓村民为主。人住得散,心自然也不容易齐,村庄治理、经济发展几乎谈不上。

    1983年8月,王洪全出生在王家嘴村。

    “没想到,念完大学又回村工作!”

    王洪全上大学三年级时便入了党,还担任了一年半班长。他看起来有些瘦小,但年轻的他不失老练和沉稳。2007年7月,王洪全从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大专学历。毕业后,他在南充火车站找了一份工作,每月2000多元工资。2008年9月,当得知家乡招考大学生村官时,他饱含对家乡、对农村的深情,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发展的机会,报考了本镇的大学生村官,当年10月被聘用,聘期3年。

    如果按照省里的政策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安排在距离镇政府比较近的村庄任职,以便安排住宿和管理。但是,当王洪全到镇里报到时,镇党委却决定派他回本村任职,原因是他们村派系复杂、内耗严重、管理混乱,工作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全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群众渴望有一个优秀的“领路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王洪全太了解自己的村庄了,那是一个有名的“问题村”。村里自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换了3位村党支部书记、两位村委会主任、两位会计,每届选举都换人。在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频繁更替中,每任村党支部书记身边都有几位“铁杆”党员,全村31名党员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因为派系问题严重,村里的工作越来越难开展,连扑山火这种紧急事件村干部都不齐心;有时村干部在饭桌上吃饭,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吵起来……

    对于回村任职,王洪全有些犹豫,但是,既然党组织把这个担子交给了自己,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就这样,他顶着父母的反对和乡亲们的疑惑,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

    王洪全的祖辈从来没有人担任过村干部,所以,他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村里人认为他是“中立派”,又因为他有知识、有头脑、不偏颇,得到大多数村民的信任;但也有一些人觉得他太年轻,怀疑他是否有能力成为带头人。

    上任伊始,面对全村一穷二白的现状,面对群众期待的眼神,王洪全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在这关键时刻,区委组织部领导来到王家嘴村,与他谈心,给他指点方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抓好队伍建设,运用‘群众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作”。

    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多次与党员群众沟通,王洪全决定从加强村级组织、重塑“两委”形象入手,先将队伍带好。他提出了“建和谐班子,干民心工作”的思路,重新修订完善了“两委”工作规程,建立了“三会一课”、“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党员学习和谈心谈话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以规范的制度推进了村里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为起表率作用,王洪全在村民大会上公开承诺:“绝不乱用村上一分钱,绝不占集体一丝一毫的便宜。”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民主公开,广泛听取大伙的意见,对村级财务始终按时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在王洪全的示范带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党员干部扯皮的没有了,班子内耗不见了,村级财务透明了,党员干部拧成了一股绳,村“两委”的形象有了明显提升。就这样,他上任不到半年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村民们高兴地说:“这下王家嘴有希望了。”

    “没想到,小王书记致富有一套!”

    王家嘴村是全区有名的贫困村,一直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村里600多名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十分严重。2008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2500元。王洪全与“两委”干部反复商议、论证,发现王家嘴村紧临河边水源丰富,撂荒土地多,利于大规模种植,又因为距离西充县城较近,便于销售,于是决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城区“菜篮子”。

    为了“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王洪全决定自己带头示范。2009年,他与3名村民合伙承包了村里那口13亩的山平塘,搞起了水产养殖,承包费用为4500元经营8年。

    以前曾经有村民承包这个水塘养鱼,但因管理不善亏了本,此后便放弃了。亏本的原因是,每到下雨时,山上的雨水便灌进水塘,大水漫过溢洪道下泄,把水塘里的鱼冲走了。王洪全等接手之后,在溢洪道上增设了钢筋栅栏,以便下雨时大鱼不被冲走,这项仅几百元的投资,便改变了养鱼环境。2010年,他们卖鱼收入2万多元,第一年便挣回了8年的承包费,还大有盈余。

    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搞起了西瓜种植,实现了每亩比种粮增收2000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看到王洪全成功搞了两个特色种养项目,纷纷到他家里取经,希望他带着自己一起发家致富。他趁机带领全村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迅速发展起西瓜与花生、番茄套种基地150亩,并涌现出王太、罗成贵等一大批养猪、养蜂、养兔大户30多户,全村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当年实现人均增收450元。说起村里养殖业的发展,几个养殖大户感叹:“多亏了小王书记带头,不然,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投入这么多钱去搞养殖哦!”。

    为给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王洪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以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开展“菜单式”播放,实现了“群众想看啥,站点播放啥”,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

    如今,村里多数人家发展了蔬菜种植,走在村里的田间小路上可以看到,一块块菜地连成了片;而在镇街上那些卖菜的人,多数是王家嘴的村民。

    “没想到,‘两委’能把路修好!”

    “要想富,先修路”。但在任何一个村庄,修路都是对村干部的极大考验,因为这项工作涉及集资、占地和拆迁,有人不愿意集资,有人不愿意让地,村干部要做说服工作,压力很大。

    说起修村内道路,王家嘴的群众都有怨言。因为原“两委”班子扯皮内耗,这个1.3公里长的村内道路工程已经被搁置了两年之久。2009年,王洪全和村“两委”决定重抓这项工作,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群众对修通这条路已经失去了信心。一位群众说:“原来的班子修了几年都没有修通,你们几个想都别想。”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王洪全没有退缩,当时正是农忙时节,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一边帮助群众做农活,一边宣传政策,给群众算经济账,讲修路的好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统一了群众的思想。一位曾经的“钉子户”在王洪全“五顾茅庐”的耐心劝说后,感动地说:“你白天帮我们干活,和我们谈心,晚上才做自己的家务活,我真的是被你感动了,不管是集资还是投劳,都算我一份!”

    思想统一了,工作就要快速跟进。王洪全负责集资工作,他针对过去修路中群众对党支部大包大揽的不满,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主导型”修路模式,就是让村民自主决定钱怎么集、线怎么走、地怎么调、路怎么修、账怎么管,一切都由全村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一招充分调动起群众修路的热情,仅5天时间就完成了计划集资的80%。修路期间,王洪全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天天吃住在工地上。在王洪全和“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全村筹资4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1.3公里的水泥村道、3条总长为5.7公里的碎石村道和3.8公里的通户便民路,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给全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群众是淳朴的。2010年8月,当地开始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此时的王洪全回村任职还不到两年,大学生村官第一个任期也没满,但是,全村党员群众却以信任度测评得票100%、党员直选得票65.2%的得票率,将王洪全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推到了前台,使他成为嘉陵区第一个通过“公推直选”走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

    王洪全明白,村内道路只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困难,不能解决村庄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只有修通了村庄与外界的道路,王家嘴村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公路建设作为“两委”班子向全村群众承诺的第一件大事,决心尽快打通王家嘴村的“出口”。

    20多年来,进出王家嘴村只能走“车七公路”(西充县车龙乡至嘉陵区七宝寺镇),这条乡村泥沙路本来就不宽,更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车辆难以通行,农用物资运不进来,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一旦下雨,基本上无路可走,群众苦不堪言,怨气极大。

    对于修“车七公路”,许多村民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这条路涉及两个县区,20多年都没有人修过,然而王洪全没有放弃,他与镇领导一次次去上级跑项目、跑资金,奔波于西充和嘉陵两地,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终于使“车七公路”改(扩)建工程顺利立项,由政府财政全额投资,不需村民集资一分钱。2011年3月开工典礼那天,整个王家嘴村像过年一样热闹,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改(扩)建后的“车七公路”长6.5公里、宽4.5米,惠及两个县(区)的1000多户、6000多人。经过10个月紧张施工,至2011年12月30日,这条总投资480多万元的水泥公路已顺利竣工,经过10天的水泥路面养护后,于2012年元月10日通车。

    “没想到,干部还能‘下访’!”

    王家嘴村村情复杂,过去村务不公开、财务不明晰、干部处事不公,群众怨气很大,上访不断。为了改善干群关系,王洪全建立了“下访”制度,与“两委”成员入户了解社情民意,特别是对特困户、上访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心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积极化解各类矛盾。

    2010年9月,王洪全获悉曾到市委上访的老上访户王某准备再次上访,对于刚上任一个月的他来说,这是一次重大考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块难啃的骨头啃下来。他主动来到王某家中,了解他的思想,耐心地向他解释政策,苦口婆心地指出他无理上访的根源和危害,经过10多次与王某促膝谈心,并发动王某的亲属、好友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解开了王某的心结,王某表示不再上访。在王洪全的不懈努力下,曾经的3位老上访户得到有效稳控,弱智儿童王阳得到了有关部门妥善安置,全村平安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群众说:“只听说过群众上访,没见过干部‘下访’,这才是咱们需要的村官!”

    王洪全曾经背负着全家的希望离开了王家嘴村,而后又带着全村的希望回到了家乡。山村的小舞台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盼,得到了组织和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曾经在村里当了19年会计的王大兴,用“丰功伟绩”来形容王洪全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区委组织部部长张伟对王洪全的评价是“有头脑,肯干事”。2011年“七一”,王洪全被推荐为南充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并在7月的乡镇机构换届时,成为七宝寺镇人武部部长兼副镇长。由于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现在的他一半时间在镇里工作,一半时间在村里工作。

    2011年,王家嘴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200元。这个过去贫困落后的“问题村”,在王洪全的带领下由“乱”变“治”,凤凰涅槃般地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进村。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13/17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