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维
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有一个特别的村庄——西足里村。这个村没有支柱产业,农户也并不富裕,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可是全村2080名村民每个人都有短期意外险,其中1700多人拥有长期险保单,各种保单合计3970件,保险入户率达100%。
为何这个村子的村民对于保险的需求热情如此之高,人身保险对于农民而言有多少价值?近日,记者跟随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服务走基层”采访团来到西足里村进行深入走访。
碍面子买的保险起了大作用
“买保险不吃亏,没事的时候保安心,有事的时候能放心。”对于保险的作用,村民吴保林感触颇深。几年前,他的父亲遭遇一场车祸,但庆幸的是父亲曾经在中国人寿投保了一份意外险,公司及时给予理赔。2006年1月,吴保林主动为妻子樊某购买了一份终身保险和寿年金保险,年交保费1040元。
2008年,灾难再次降临。樊某突发脑出血死亡。当时,吴保林家中老母卧病在床多年,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困难。保险公司在得知情况后,开辟绿色通道,快速把3.5万元赔付款送到吴保林手中。
村干部也陆续加入到投保行列。村干部孙增顺在2003年为妻子张某购买了一份终身保险,年交保费1130元。2010年1月张某病故,经核实后保险公司赔付了3万元保险金。孙增顺感慨地说:“没想到当时碍于面子买的保险真是起到大作用了。”
“保险保的是长远,农民只相信眼前的事情。但是,只要一个村出了几个理赔的案子,不用你做太多的宣传,村民们都会积极投保。”唐县中国人寿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如是说。据了解,数年来,仅中国人寿公司在该村共理赔长期寿险、短期意外险案件50起,理赔金额达35万元。理赔额度在万元以上的现场会就召开了7次,每次都在村民中引起很大反响。
驻村保险员不会忽悠咱
西足里村保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中国人寿驻村保险服务员王彩平。
现年47岁的王彩平是地道的西足里村人,投身保险业已有8个年头,村里的每张保单都出自她的手。多年来,她积极服务乡亲,宣传保险知识,了解村民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险种。并且及时赔付,服务到位,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办公室主任余贤群对记者说,驻村保险服务员是保险公司最基层的服务人员。与人们传统印象中一些保险营销员爱忽悠不同,驻村服务员是本乡本土的人,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知根知底。很容易得到村民们的认可,也便于为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此外,村支书孙宗学担任保险监督员,负责监督驻村服务员工作成效,更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他对记者说:“以往村民家里出了什么事,我看着着急,但除了安慰什么办法也没有,现在有了什么情况,我后面跟着保险公司,真金白银地给村民补偿,我作为村支书,觉得给老百姓办了实事,心里高兴。”
收入低不意味着保险需求低
随着保险工作的深入,西足里村村民的保险意识正在强化,纷纷为自己和家人选择合适的产品。村民曹俊乔全家年纯收入2万元左右,却给家中7口人都买了保险,每年保费五六千元,占到年收入的25%左右。村民吴同乐是五保户,三亩地年收入仅3000多元,他同样购买了保险。
王彩平告诉记者,在西足里村,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儿童保险是最受农民最欢迎的险种。此外,外出务工的人群一般都会上意外伤害险。这也和中国人寿了解到的全国农村地区普遍需求相吻合。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县域保险部总经理郎宽任职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亲身感受到了农民对于保险的巨大需求。一年多以前,她在香港工作,被调往县域保险部之后,经常在农村跑,和基层的业务员交流,她发现人们的保险意识与收入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收入偏低的农村保险市场同样十分巨大。”
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将逐步得到释放。余贤群告诉记者,中国人寿将通过强化业务指导,重点抓好保险先进村建设和驻村服务员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