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创建带动粮食增产。
标准园建设稳步推进。
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 买天
高产创建篇:
挖掘单产潜力 带动均衡增产
高产创建是农业部自2008年起实施的一项稳定发展粮棉油糖生产的重要举措,其关键是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单产潜力,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高产创建是把专家技术转变成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在应对多发、重发自然灾害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率先落实应对技术措施,及时调整适宜品种,全程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意义】
通过高产创建,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瓶颈问题:促进粮食增产,前提和基础是稳定面积,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而高产创建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单产为核心,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解决短期内重大技术难有突破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广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小麦精播等技术,为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短期内很难出现突破性的重大技术。而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组装现有最成熟的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实现由单项冠军向全能冠军转变。
推动形成科技兴粮合力:高产创建可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三个体系衔接起来。特别是成效卓著的万亩示范片已成为科研专家展示成果的试验田、农技人员引导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样板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平台和鲜活教材。
实现专家产量向农民产量转变: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一些成果仅在小面积得以转化。高产创建示范片则积聚一支专家队伍、积聚一批主导品种、积聚一套主推技术,示范带动农民使用技术。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粮食生产规模小、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是我国的基本农情。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创新生产组织方式。高产创建促使各地发展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使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结合。
【成效】
高产创建实施4年来,中央财政资金从1800万元增加到15亿元,示范片从602片增加到7500片,覆盖作物由粮油扩大到粮棉油糖,覆盖地区从不到400个县到覆盖所有农业县。2011年起还在全国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
率先实现增产增效:由于高产创建在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中的作用明显,从而在落实抗灾减灾技术、推广适播对路品种、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表现出“先行一步”的优势。
涌现一批高产典型:2011年夏收小麦950个万亩示范片中,亩产超600公斤的达410个。2010年1460个一季稻万亩示范片中,亩产超700公斤的达868个,而1000个玉米万亩示范片中,亩产超800公斤的有390个。
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2011年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若按高产创建带动所在县粮食平均亩产提高25斤计算,将高产创建全覆盖至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将带动粮食增产300多亿斤。
【目标】
今后,高产创建必须坚持整建制、推技术、大协作、建机制、标准化的发展方向。2012年-2015年,共计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万个,整乡推进试点7000个,整县推进200个。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到“十二五”末,争取每个乡镇有一个万亩示范片。今后,通过将高产创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覆盖到哪里,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反响】
高产创建让种粮农民尝到了甜头。湖南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樟树咀村,全村600多亩水稻田都是高产创建示范片。村民李自从说:“往年我们这里都是撒干种子,2011年搞高产创建,给我们发催了芽的种子。以前我们不知道土壤偏酸性,高产创建专家教我们在土里掺石灰,虽然天旱,但早稻一亩地产了900多斤,产量不减反增。高产创建让我们看到了增产的希望。”
园艺作物标准园篇:
提升产品质量 保障市场供给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是农业部2009年启动的,旨在提升果蔬等园艺产业素质,发展现代农业。标准园创建是我国园艺作物生产发展思路的突破,是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是园艺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大力发展园艺产业,对保障市场稳定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用明显。
【意义】
开展标准园创建,是解决园艺产品质量和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控制农残,确保质量安全:园艺产品多数是鲜活产品,对质量安全要求高。开展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农药残留,从而辐射带动大面积园艺产品安全质量提高。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单产:多年来,我国园艺产品的有效供应主要是靠规模扩张来实现的。受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扩大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标准园创建,可通过集成技术、集中项目、集聚要素,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
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将单一种植模式发展成为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是发展现代园艺的迫切需要。开展标准园创建,建立“合作社联农户或企业带农户”的经营机制,是必由之路。
【成效】
2009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了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在全国安排标准园819个,制定了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
形成一批标准化技术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适应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出台了质量管理制度。如河北省藁城市蔬菜标准园,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上集成推广“两膜一管一网两板”技术模式,节省化肥30%、水50%、农药70%。
推进产业化经营:各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如江苏金坛市鑫品茶业公司茶叶标准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示范带动400多户农民、1万多亩茶园,占全市投产茶园面积1/3。
创建一批品牌:标准园创建注重品牌培育,扩大产品影响。陕西省把标准园创建与名优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培育了自主品牌40多个,基本实现了园园有品牌,“洛川水晶富士”等产品品牌已成为陕西园艺产品的名片,深受市场青睐。
提高质量安全:开展标准园创建,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安全意识,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部及各地对标准园产品连续进行的农残监测结果显示,水果、茶叶、蔬菜的合格率都明显高于对照。
【目标】
今后,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优势产区创建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程度高的标准园。标准园要率先做到“五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实现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标准化生产是标准园创建的核心。今后对标准园创建工作实行质量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使用禁限用农药,或一年内出现两次抽检不合格,坚决取消创建资格;下一步要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的同时,重点培育农民专合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引导、支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凝聚合力,争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优势产区创建标准园;坚决杜绝高毒农药进园,在蔬菜、茶叶生产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水果生产上实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
【反响】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让农民领略到了标准化种植的魅力。甘肃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农民景正红说:“以前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蔬菜,产量低,仅供省内周边城市。自从创建了蔬菜标准园,我们的蔬菜产品和品质上去了,不仅做到了北菜南运,而且还打响了高原夏菜的品牌。标准园创建改变了我们的种植习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篇:
改造传统农业 引领现代农业
农业部于2009年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是在点上寻求新突破,进而带动面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
【意义】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以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树立样板,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为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实行产学研结合,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建设一批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构建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有机联系、沟通直接的新型信息传播网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造一批实训基地。
探索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引导农户、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机构间的联合,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问题。
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氛围。
【成效】
农业部于2010年8月认定包括北京市顺义区在内的全国51个县(区、市、垦区)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过建设,首批示范区带头承担起提高粮棉油糖、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重任,成效显著。
经济水平提升明显:2010年,示范区农业总产值实现3936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23元,同比增长9.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示范区粮食面积9953万亩,同比增加9.8%,比全国高9个百分点;示范区产粮4374.3万吨,同比增加18.5%,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示范区平均亩产440公斤,同比增长7.9%,比全国高100公斤。
蔬菜生产快速发展:2010年,示范区蔬菜播种面积1426.2万亩,产量4262.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6.5%,实现产值745.86亿元。播种面积、产量同比增加18%、24%,比全国高15和19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示范区立足特色资源、市场优势,确立了蔗糖、茶叶、橡胶、花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如以茶叶为主的贵州湄潭县,2010年茶园面积32.5万亩,茶产量1.5万吨,以全省12%的投产面积产出了全省26%的产量。
【目标】
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随着首批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和第二批示范区的启动,示范区建设广度、深度将不断拓展。下一步,将推动各省将示范区建设纳入财政重点支持范围;引导各省开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层层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机制;推动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反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让农民看到了规模效益。辽宁辽中县设施蔬菜面积28万亩,年产蔬菜8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农民说:“以前种菜很粗放,自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后,蔬菜产供销都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收入增长很快,成为周边县市学习的样板,我们颇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