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柳编制作工艺、火烧制作工艺、民间谜语、民间故事传说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有辽宁省内最大的内陆湿地大麦科湿地、温泉资源等,这些人文、自然资源优势,都已成为台安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创新唢呐咔戏:寓教于乐走出县城
所谓唢呐咔戏,就是吹唢呐加上嗓音唱出的戏。据史书记载,该戏源于山东、河北一带,清代时传入台安,与台安文化相融合后逐渐发展为台安唢呐咔戏。目前,台安唢呐咔戏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台安唢呐咔戏的唢呐,是袖珍的,约有一个人的巴掌长短,与唢呐有8个音孔不同的是,“袖珍唢呐”只有一个音孔,演奏者在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嗓子发音在口腔中形成不同气流来找准高低音。因此,台安唢呐咔戏既是器乐吹奏又是人声歌唱。
台安唢呐咔戏市级传承人、72岁的孟昭顺老人特意为记者演示了一番台安唢呐咔戏,近听是一段戏曲,但稍稍站得远一点,又仿佛有一个人在咿咿呀呀地唱着——“学你父亲胆壮心坚……”孟昭顺强调道:“这就是台安唢呐咔戏与众不同之处。”
台安唢呐咔戏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随着台安唢呐咔戏的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台安唢呐咔戏的表演中,这些人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在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里充当角色,平时以务农为业,遇到民间婚丧嫁娶等场合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值得一提的是,台安唢呐咔戏在表演的同时把历史知识、爱国意识、人生经验等内容,传给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生活气息浓郁。近几年,孟昭顺不断应邀到台安及周边地区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做足“三水”文章:打造北方水乡小镇
近年来,鞍山市新华农场以“三水”资源为载体,注入文化理念,全力打造“水乡新华”。新华农场水资源丰富,“水稻、水产养殖、矿泉水”是农场的自有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定位是“全面做好三水文章、强力打造新华水乡”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强场富民。
2010年初,新华农场委托省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一年来,农场为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水乡小镇,投资970万元,做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新华农场在主街道铺建柏油路6公里,安置路灯90盏;修建水乡特色灰白相间的街墙6000延长米,墙体进行新华历史故事和水乡画卷彩绘2万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3个,四周铺设彩砖硬化,配有凉亭、健身器材等设施;街旁栽植京桃等风景树2000余棵。农场还充分利用地处大麦科湿地省级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典故,制作了“奏响水乡新乐章”专题片,编制了“水乡新华”宣传画册5000册。目前,新华农场已建立了集观光、垂钓、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场所6个。去年以来共接待旅游观光客人3000人次,增加收入30余万元。
“不久后,这里将形成集湿地生态、水上人家、平阳古城民俗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带,形成‘南有乌镇、北有新华’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新华农场负责人介绍说。
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
“真没想到,咱这河边的柳条还能坐飞机出国赚外汇,咱这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还能发家致富。这不就是沾了文化的光吗?”一些会柳编手艺的台安百姓早早就尝到了文化产业的甜头。因为有了柳编文化产业的带动,台安目前已有3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靠柳编过上了好日子,台安柳编出口到欧盟、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证明,文化产业不仅本身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提高区域的文化品位,更可以为整个县域经济注入活力,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台安文化部门负责人说。
下一步,台安文化产业的整体思路是:实施项目带动、市场牵动、政府拉动战略。台安将投入1亿元,吸收银行、企业和社会资本入股,成立专门机构,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并扶持文化企业,逐步构建起红色旅游、生态湿地、辽河生态、宗教、文化创意等五大文化产业板块,壮大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五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6%,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度平均增幅不低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