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朝武
12月末的黑龙江大地,天寒地冻,处处洋溢着大丰收带来的喜悦气息。农家场院里,金灿灿的玉米堆积得像个小山头,老农们感慨着“从没见过这么多的粮食”!沃野千里的黑土地,大多已秋整起垄,静静地“躺”着,蓄积力量,以待来年产出更多的粮食。
一组令人激动不已的数字从这里传遍世界: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到1114.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跃升全国第一,实现“八连增”;连续四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粮食总产平均每年以100亿斤的速度增长;商品粮产量900多亿斤,继续笑傲全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预计破7000元大关。
“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科技使得粮满仓。”谈及今年的粮食大丰收,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如是说。黑龙江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全国1/4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策给力,粮食生产动力源源不断
地质肥沃、水源充足、人均耕地面积大、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黑龙江农业耕作环境十分优越,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更是具备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粮食生产因此成为东北农业的核心,国家可靠的“大粮仓”地位无可替代。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一贯高度重视,尤其是今年,召开6次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分别对今年农业生产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导检查粮食生产。从上到下,重视粮食生产的氛围浓厚、组织有力。
就今年气象条件而言,黑龙江农业生产可谓总体有利、风调雨顺、无涝少旱,农业大丰收占据“天时地利”。
天帮忙还需政策给力。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是黑龙江粮食生产屡创新高的重要推手。今年,黑龙江省在落实中央“四补贴”以及对主要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又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措施,针对性之强、涵盖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从年初开始,黑龙江积极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防控各类灾害。特别是在水利化建设、深松整地补贴、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农机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在第一时间,向农民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
今年,黑龙江仅省级财政就安排“三农”投入资金70.5亿元,比上年增加14.3亿元。仅春耕生产就投入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1.8亿元,成为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3月初春耕前,黑龙江省提前下拨第一批“四补贴”资金,3月底前122.74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给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激发出农民最大的种粮热情。
不仅有政策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结构调整、提升和改造技术,这些过去在工业发展中常见的理念和措施,如今也频频见诸黑龙江的农业生产。
按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挖掘增产潜力的目标,黑龙江深入调整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和绿色粮食面积实现稳步增加。今年,黑龙江粮食播种总面积达到20637万亩,比上年净增314.5万亩。
在东部三江平原等水资源富集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在第四、五积温带大豆主产区,积极扩大早熟玉米面积,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加,全省水稻面积达5171万亩、玉米面积885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708.6万亩和1008.3万亩,高产作物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据测算,仅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一项,今年全省增产粮食就达近百亿斤。
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粮食生产,全省粮食全面积实现无害化生产,绿色有机粮食面积达5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60万亩。
生产标准化,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尖山农场地处北部寒冷地区,有效积温低,不利于玉米生长。但采用“德美亚1号”早熟耐密品种,加上全程机种机收,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管理等,玉米单产从过去五六百斤增至800斤。
“像尖山农场这样的增产例子,不在少数。”农垦九三分局党委书记张桂春说,“增产的关键在于,引导农民使用适合不同积温带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今年,黑龙江把标准化生产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严格农业生产各环节质量标准,重点在农时把握、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大棚育秧等关键环节,向标准化要产量。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90%以上。
严格农时标准,做到“不扣4月棚、不育5月苗”。3月25日,全省即完成水稻大棚扣棚,4月25日完成水稻育苗,均比去年提前1周左右。大田播种和水田插秧,也均比历年提前3~5天,比上年提前10天以上,称得上近年来春播动手最早的一年。
而以小区化、工厂化、智能化和商品化为特征的大棚育秧,也得以迅速发展。去冬今春,全省新建水稻育苗小区2508个、大棚11.4万栋,水稻大棚总数达51.6万栋,其中智能化大棚1.69万栋。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为粮食作物灌浆、结实赢得了时间,粮食丰收可谓水到渠成。
严格投入品标准,引导农民使用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全省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推广实施面积达1650万亩,种子包衣率达90%。同时,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质量监管,杜绝禁用高毒农药和长残留除草剂的使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严格技术标准,以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特别是发挥新组建的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全面提高种管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春播抢农时、夏管上标准、秋收提质量,效果明显。今年,全省机播比例达90%以上,比去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严格创建标准,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4个县(市)和4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省粮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800个,覆盖所有县市,创建面积达8631万亩,比非创建田亩平均增产10%以上。据统计,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广面积达到1.58亿亩,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工程缺乏和年久失修,农业用水在一些地区捉襟见肘,成为生产标准化急需解决的一道障碍。
今年,全省投入水利资金150多亿元,启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5个灌区工程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14个大中型灌区工程建设,新增蓄水能力8700多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0多万亩,在提高灾害防御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满足了春耕生产用水需求。
深松整地对于粮食增产效果显著,去秋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深松补贴资金3.02亿元,秋整地面积达1.3亿亩,实现历史性突破,为适时早播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条件。同时,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组织统一开展防低温、旱涝、病虫害、风雹等为重点的灾害防控会战,最大限度减少了粮食损失。
在标准化生产的强力推动和示范下,黑龙江省涌现出一大批玉米吨粮田、水稻1600斤以上、大豆500斤以上等高产典型,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农垦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展示美好前景
“如果没有全过程、高标准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哪能有这样的好收成!”今年,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农民马国强,种植的900亩水稻,喜获大丰收,平均亩产达705公斤,比去年增长5%。
马国强是农垦万千个普通农户中的一员,如果把他们的丰收聚集起来,农垦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粮食总产首次突破400亿斤,达到407.4亿斤,较去年增加43.8亿斤,实现“八连增”,为全省粮食跃居历史新高,作出重大贡献。
而这一成绩,仅仅是用4200万亩耕地、94万从业人员实现的。
在此一年前,黑龙江垦区刚刚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这也正是垦区现代农业的魅力所在,它向我们展示出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走进垦区,如果是在粮食作物生长和收获的时节,可见“绿海”中稻浪翻滚,青纱帐一眼望不到边,抑或是“大地号”飞机喷洒着农药俯冲而过,收割机在田间纵横驰骋,金灿灿的粮食直晃眼。
黑龙江农垦目前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近年来,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农业机械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介绍说,农垦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42.7吨,粮食综合亩产达到989.8斤,80%以上作物实现无公害化种植,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标准化,形成了持续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
在粮食产量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垦区还实现了“三个快速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增长,连续3年年均增产30亿斤,年增速14.7%;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快速增长,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7.8%;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快速增长,达到494.9公斤,创历史新高。经测算,在今年粮食总产增量中,面积扩大因素占11.5%,科技提升因素占47%,种植结构调整因素占41.5%。
为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动作用,黑龙江省适时开展“场县共建”,依托垦区的大型机械、先进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省有66个县(市、区)与农垦105个农场开展合作共建,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和农场,共建规模由一家一户农机代耕、土地承租发展到整村整乡代耕、承租,领域由农机跨区作业拓展到农业农村各个领域。今年,农垦为农村代耕、代播、代收等总面积达4052万亩,有效带动了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同步提高。
崛起的农垦现代化大农业,引领着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