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副省长 刘满仓
近年来,河南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在强政策、夯基础、兴科技、抓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巩固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连续8年实现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粮食生产的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仅有效解决了全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400亿斤以上的食用原粮和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宏观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保障,为全省农民增收、稳定物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抓好粮食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全省在上下谋划和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过程中,明确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思想、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上,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三化”协调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视、抓好粮食生产的合力。精心组织编制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并承担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进行检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指导各地抓好粮食生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调动基层政府抓粮的自觉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惠农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办法,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2011年共发放良种、农机、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落实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近两年以最低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全国的50%以上。落实8.25亿元抗旱资金,补贴农民抗旱浇麦。二是健全奖补机制。建立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2011年给予101个产粮大县各项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明确信贷支持重点,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明显高于上年。四是狠抓监督管理。出台加强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监督管理相关意见,细化目标、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制度,严肃查处各种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夯实生产基础条件
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大兴农田基础设施,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型水利枢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低洼易涝地治理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和除涝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6400万亩。2011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25亿元,省财政增加投资3.22亿元,奋战3个月,兴建1366万亩抗旱应急工程。应急灌溉工程为大旱之年夺取夏粮丰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扎实推进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综合配套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9亿斤。三是加强土地整理。实施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复垦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共整理土地近140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30多万亩。四是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建成54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5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识别网,为实现农业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奠定基础。
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实施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郑麦9023小麦品种、郑单958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玉米品种实现持续更新换代,常规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杂交种子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制定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丰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程,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生产技能。四是开展高产创建。在万亩示范片建设和整建制开发试点基础上,推进整片整乡整县高产创建。2011年夏收,全省168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64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高出282斤。五是实施应变科学管理。连续4年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六是开展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强化流转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476.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5.4%。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重点推进水稻、玉米等秋作物生产机械化。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5%,其中小麦机收率达96.9%,玉米机播率达70%以上,全省玉米机收率达50%;水稻机插秧率快速增长。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合作社实施涉农项目,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数量突破3万家。三是强化农资流通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大力发展农村连锁配送,电力、供销等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电力、物资供应,石油部门在国家定价基础上优惠供应农用柴油,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
科学抗灾降低影响
注重把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有效应对气候不确定性,及早研究制定防灾预案,实现抗灾夺丰收的实效。去冬今春,全省连续130多天无有效降雨,麦田最大受旱面积4000万亩。面对严重旱情,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科学组织,打赢了抗旱保丰收的攻坚战。一是迅速部署。在旱情发生初期,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抗旱浇麦保丰收专题会议,主要领导深入农村和抗旱现场,了解旱情,指导抗旱浇麦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抗旱夺取夏粮丰收的实施方案》,适时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紧急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抗旱。二是明确责任。全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倾力支持服务抗旱工作,呈现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局面,形成抗旱合力。三是强化生产技术指导。编印了《2011年抗旱浇麦春管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抗旱春管措施,全面落实抗旱保墒、合理施肥、防控病虫、普遍中耕、“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