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资转换激活农村资本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2-21  互联网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贵州省凤冈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县内矿产资源匮乏,无大煤大电项目,发展相对滞后。但当地却满目苍翠、水清鱼游,土壤富含锌硒,空气清新宜人,农村以山林、茶园、果园、农房为主的资源非常丰富。

    近年来,凤冈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累、创造,培育了承载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营造了绿色有机理念空前统一的人文环境,从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县,森林覆盖率达57%。目前,凤冈有山林140万亩,耕地面积86万亩,茶园25万亩,果园2万亩,莲藕基地1万亩,中草药基地1.1万亩,农村房产约76800栋,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

    2009年底,凤冈县敢为人先,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手,大胆创新,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农村土地、山林、房产等资源转换为资产再转换为资本的路径,农民单户授信贷款可达50万元,农业企业授信贷款可达3000万元。农民有了钱,建设新农村纷纷“甩开膀子大干”。

    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农村产权不能抵押贷款,破除瓶颈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逐渐产生阻碍发展的新问题。凤冈农民虽然拥有丰富资源,但长期以来权属关系不尽清楚,导致流转难行,抵押受限,变现受阻,资源价值难以体现,农村发展遭遇有资源却不能成为资本的困境。

    “那简直是‘吊起腊肉吃光饭’!”回想起前年为投入茶旅一体化的资金接不上气而发愁,农民企业家孙德礼用这句话概括了他当时的心境。

    孙德礼是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的林业大户和茶业大户,有林地2000亩,茶园900亩,创办的仙人岭茶业公司日渐红火。

    前些年他卖茶叶赚的钱投入到茶园改造以及在遵义、贵阳等地开设茶叶经销店去了,如果想进一步把茶生意做到省外去,需扩建茶叶加工厂,提升茶庄旅游入住条件等,孙德礼至少还要投入几百万元的资金。有资产可以贷款,城镇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理所当然,但对于农民,数年前,孙德礼那价值数千万元的山林、茶园,既不能抵押贷款,也不能出售一部分来变成现金,,为此,他没少着急。

    “以前贷款真的难,迫不得已的时候还得借高利贷。”采访中,凤冈县很多茶业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扩产最为关键的春茶收购季,家家资金都紧张,借贷问题就很敏感,就算想扩大茶园,也担心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和企业一样,不少农户也为贷款苦恼。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撰写的《调查中国农村》一书透露,受信贷约束,农村亲戚朋友借款占到了所有借款渠道的58.11%,农村企业则有约1/6借款又来自民间私人放贷和民间金融会等非正规渠道。

    “找钱,融资,扩产!”成为广大农村群众和涉农企业主时刻念叨的话题。

    如何将农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赋予其能够流转、交易、抵押、入股、变现的资本属性?如何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激活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生产要素?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等,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怎样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成为改革探索的核心问题

    200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湄潭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并将湄潭试验区的范围扩大到周边的绥阳、凤冈、余庆等县。凤冈县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突出了“三项改革、四大工程”(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和生态产业发展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村庄整治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均衡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把产权制度改革放在改革的核心位置,通过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农村金融服务改革配套融合,从“物权”、“市场”这两个关键要素入手,实现“三资转换”将农村“死”资源盘活。该县首批选择6个乡(镇)的6个村进行试点,找准症结,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帮农民盘点了“家底”,单是这一点就很受农民欢迎。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信贷对农村发展支持不足。”凤冈县政研室主任吴长刚分析,“在农村,某地是我的,只表示别人动不得,我要将地抵押贷款,按改革前的政策是行不通的。”

    吴长刚所述,农民“不能抵押贷款变现”的这种资产,被一位秘鲁经济学家称为“沉睡的资本”。

    一方面,贫困的农村金融“供血”不足,农户受限于融资困境;另一方面,凤冈农村37万余亩土地,25万亩茶园,十万余户宅基地和房屋,仅土地价值超过50亿元,这部分巨额农村资本都在沉睡。

    短短两年时间,凤冈主政者参照成都和重庆样本,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县级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和交易中心,试图在农村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上破题,最终撬动“沉睡的资本”。农户可以将闲置资源直接入市交易,从而实现“不让一亩地抛荒”,资源涵括宅基地、土地、房屋、茶园等6类。

    凤冈县副县长唐隆强介绍,县里制定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资转换”的工作步骤:即接件、确权、评估、授信、贷款、交易、收储等。工作中利用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在确权、评估、授信等方面的自律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以“谁主管、谁登记、谁确权、谁颁证”的原则开展确权工作,并创造性的成立专家评估委员会和专业评估委员会替代和应对缺失的中介评估机构。

    为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凤冈县分别由农林畜牧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办、工商局通过实地勘测、村民民主议定等环节,颁发产权证书,明晰农民对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管理权,为产权入股、抵押,将资源变为资本奠定基础。

    “一直稀里糊涂的,不晓得自家山林、土地、房屋究竟值好多钱。这回弄清楚了,我一个普通农民,算得上‘百万富翁’了。”土溪镇大连村罗明刚从凤冈县农牧局副局长刘平手里接过茶园确权证书时,一脸欣喜地“炫耀”说,随即兴冲冲去找古夷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商量利用贷款扩大茶园面积的事情。

    目前,凤冈县共办理茶园产权198宗,面积为23206亩,办理农村房产证1241宗,果园2宗175亩,完成农民宅基地地籍测绘3.9万宗,颁发林权证书73910本,农产品加工企业动产他项权证书15宗,实现茶园经营权抵押贷款487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1263万元,32家加工厂房和机器设备抵押贷款7650万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村的财产性收入。

     三资转换,破解融资难题,让农村发展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通过登记确权,进行颁证,农村资源变成了资产,通过评估授信并进行抵押贷款或进入市场交易,资产又变成了资本,实现了两个认可(金融部门认可、农民认可)。于是,沉睡的资源被激活成流动的资本。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正在苦于弄不到钱的孙德礼喜出望外。

    前年,孙德礼以1000亩山林的产权作为抵押,顺利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8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去年,他对已确权的900亩茶园通过转让300亩经营权,获得资金600万元,还了280万元贷款,扩大了生产。今年,他又把森林、茶园、厂房、机器设备、茶庄、山塘等全部进行资源确权颁证评估,县农信社授信1600万元。

    12月7日下午,在他的厂区里,当地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为孙德礼贷款880万元,解决了他想扩展市场所需的资金问题。

    凤冈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资”转换催生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永安镇一心茶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房产、茶园、山林入股,组建合作社经营乡村旅游产业,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年人均收入可分为茶叶生产工资3000元,养殖业收入1800元,闲时打工收入12500元,年终股份分红5000元,实现人均收入23000元,比改革前增收12000元。

    从2009年年底到现在,凤冈县的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模式,消除了农村资源闲置浪费,增加了农村耕地,激发了新农村建设活力,破解了农业融资难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资源的转换,资金的注入,在催生大批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同时,也培育了农民科技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资转换”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激活了农村资源,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深得农民群众拥护,符合国家提出的财产性增收的总体要求,也解决了凤冈农民“吊着腊肉吃光饭”的问题,让农民的生产资料性质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

    两年来,凤冈县以农村山林、茶园、房屋、厂房及机械设备、果园作抵押贷款,发展养殖、种植、加工的合作社就达到117家,社员千余人。连接农户8000多户,发展有机茶3.18万亩,有机水稻2万亩,莲藕1.2亩,娃娃鱼养殖5803尾。

    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权属关系,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促进了诚信建设,增强了全民诚信意识,加速了生态产业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值得各级认真探索和创新的课题,围绕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创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1/17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