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增长,一般会抑制粮价。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连上两个台阶,超过11000亿斤。但与此同时,粮食价格基本保持了稳定上涨的态势。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
8年粮食增产中,产量增幅最大的是玉米,但玉米价格依然保持上涨,涨幅甚至超过产量增幅相对较小的小麦。以玉米为例分析粮食生产和市场供需的变化,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粮食价格上涨的内在必然。
一、我国粮食实现较大幅度增产
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2810亿斤,增产幅度达32.6%。粮食增产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
在主要粮食品种中,产量增幅最大的是玉米。我国玉米产量2003年为2317亿斤,2011年增加到3835亿斤,增产1518亿斤,增幅达65.5%。这一增幅大大超过了粮食总产量增幅,也超过稻谷25%、小麦36.3%的增产幅度。
郭玮方松海
粮食增产主要因素是:第一,种植面积扩大。全国粮食种植面积2003年是14.9亿亩,2011年达到16.6亿亩,增加1.6亿亩,增幅达11.2%。像玉米,由于价格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3.61亿亩增加2011年5.01亿亩,增幅达38.9%。在玉米最大主产区东北和内蒙古,不少地方农民开荒增加,土地租金上涨,种植面积增加明显。很多过去不愿种地的农民都反映,现在地不够种,找不到地种。第二,种植水平提高。全国粮食单产2003年为每亩578斤,2011年提高到689斤,每亩增产111斤。其中,全国玉米亩产由2003年的642斤提高到2010年的765斤,提高123斤。近些年,新的生产技术推广加快,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各地普遍采用了高产粮食品种,种植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化。如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由原来的一般每亩不足3000株普遍提高到3500~4000株,大大促进了单产提高。第三,农业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全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全国粮食增产最多的东北地区,威胁粮食产量的最大灾害因素是早霜和干旱。长期以来,一直有早霜每晚来一天,东北粮食产量能增加数亿斤的说法。这些年东北地区基本没有出现明显早霜。除2009年出现局部干旱造成个别地区减产外,气象条件总体较为有利。
二、需求快速增长对粮食价格上涨带来强力拉动
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粮食消费也在快速增长。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新增人口700万左右,增加了口粮消耗,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肉蛋奶需求增加,畜牧业饲料用粮增长很快,增加了粮食的消费总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工业用粮更是出现快速增长。因此,尽管连续增产,粮食供需偏紧的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
即使是增产最多的玉米,供需也不宽松。过去,我国玉米略有出口,2003年玉米的出口曾达到320亿斤,但2008年后这种状况开始改变,出口转变为进口,2010年进口31.4亿斤,2011年仍然进口。
玉米的需求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种子用粮、食用、饲料用粮、深加工用粮。种子用粮和食用玉米总量少,也相对稳定,用量大、增长快的是饲料用粮和深加工用粮。饲料用粮、深加工用粮占到玉米消费总量的80%以上。
饲料用粮增长,主要源自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国肉类、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23%、18.5%、105%、31.8%。同期,饲料用粮消耗玉米由1800亿斤增加到2400亿斤,增幅33%。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饲料的消耗,养殖方式的转变也增加了饲料用粮的消耗。农户散养时,饲料的来源相对多样化。规模化饲养的快速推进,使饲料消耗更加依赖商品饲料,饲料用粮的增长快于养殖业的增长。
深加工用粮增长异常迅速。粮食的工业用途十分广泛。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达200余种。
主要有淀粉类产品(含淀粉糖),占深加工产品的55%,酒精类产品,占30%,还有味精、玉米油等。2000年我国淀粉产量只有455万吨,2010年超过1900万吨。玉米淀粉被大量加工成工业醇类产品,果葡糖浆、麦芽糖、结晶葡萄糖等糖类产品,赖氨酸、柠檬酸等酸类产品。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柠檬酸生产国和出口国,85%的柠檬酸以玉米为生产原料。近些年各地玉米加工项目上马很快、很多,由于原料需求大增,引起粮价快速上涨,国家在2006年、2007年、2010年多次出台政策,限制违规玉米深加工项目,这包括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目前全国各类玉米加工企业有500-580家。很多主产区,玉米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玉米产量。2003年度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260亿斤,到2010年达到900亿斤。市场不少测算甚至称,深加工玉米消耗超过1240亿斤。即使按照比较保守的统计900亿斤计,深加工玉米消耗也比2003年增加650亿斤,增长2.46倍,年平均增长19.4%。
从2003年到2010年,玉米的产量年平均增长6.4%,而用于饲料的玉米消耗年平均增长4.1%,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消耗年平均增长19.4%。需求快速增长,供需关系趋紧,是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2003年到2010年,玉米价格上涨77.4%。
三、成本增加不断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近些年我国粮食增产的过程,也是成本大幅提高的过程。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2003年尿素价格出厂价约1400元/吨左右,现在大部分地区达到2100元左右,上涨50%。国产磷酸二铵价格由每吨1700元,涨到3400元左右,上涨约1倍。柴油价格由每吨2700元上涨到7000多元,上涨超过160%。2003年到2010年,化肥价格指数上涨60.2%,农药价格指数上涨20%。
二是投入增加多。粮食生产在高产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增产,需要增加物质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这些年,不论是化肥、农药等产量,还是农民使用量都在增加。
三是劳动成本增长快。2003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只有700元左右,2010年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690元,增长139%。过去农村劳动力多,农业用工价格比外出务工价格低,现在农村劳动力少,农业用工季节性强,用工时间短,农业用工的价格要高于一般务工价格,农忙季节农业用工报酬甚至数倍于务工工资。过去农民不将自己的劳动计入成本,现在打工机会增多,农民的成本意识明显增强,隐性成本变成显性成本。过去种地主要靠家庭劳动,现在主要靠机械作业,机耕、机收等生产作业都要直接支付现金。据统计,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涨幅达46.8%。
投入增加和农业要素价格的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从2003年到2010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平均亩成本由377元增加到672.7元,增长78.4%。其中,玉米的亩成本更是由347.6元增加到632.6元,增长82%。粮食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了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
四、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上涨有一定带动
我国三种粮食的进出口份额都不大,但进出口对国内市场仍具有明显的影响。每次粮食进口或出口的消息,都会在国内期货市场引起较大反响。美国农业部每次发布农业报告,都会对国际粮食期货市场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波动。因此,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看待我国粮食价格变化,决不能脱离国际市场环境。
各国在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间都建有不同形式的“防火墙”,大多数国家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际市场。我国具有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和较强的调控手段,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粮食市场出现的剧烈波动,但国内粮食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保持基本一致。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除了在几次暴涨后出现阶段性回落外,总的趋势是不断上涨的。目前国际市场稻谷、小麦价格比2005年底上涨70%左右,玉米价格上涨160%。
五、目前我国粮食市场正处在一个涨易跌难的阶段
商品的价格总是有涨有跌,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一个常态。但是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可能出现只涨不跌或涨多跌少的情况。我国目前粮食市场正处在一个涨易跌难的阶段,对此,应有充分认识。第一,粮食生产成本是一定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决定了不存在某些生产者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情况。一旦价格低到影响生产,产量就会下降,未来价格就会回归,因此,粮食价格是有底线的,农民、企业对粮价都有一定的预期。第二,粮食供给能力受耕地、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不可能短期大幅增长,而目前我国粮食市场需求是稳定的或者是稳定增长的,因此,粮食供过于求造成价格下跌的情况较难出现。第三,粮食具有耐储存性,当价格低于预期时,农民会选择暂缓出售,等待合理的价格,加工企业也会增加库存,这就会避免价格的回落。过去由于粮食收购的季节性、农民对种粮收入的过度依赖,以及收购主体事实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农民往往在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被迫出售粮食。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和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农民在价格博弈中主动权增多,这有助于避免农民以过低的价格出售粮食。第四,粮食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得到各方面的认同,有不少学者认为,全球正在进入高粮价时代,这为粮价的只涨不跌或少跌提供了良好氛围。第五,国家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粮价走势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2004年国家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8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到2011年各品种的提价幅度比2004年均超过40%,最高的粳稻提价幅度达70%。
总体看,我国粮价仍然偏低。目前农民种粮每亩利润只有227元,只相当于一个农民几天的打工收入。我国农业正在进入要素转移、成本快速上升的时期,因此,粮食价格的上涨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价格是刺激粮食生产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年粮食连续增产,很大程度上靠粮价拉动。在粮食供给偏紧的条件下,保持粮食价格稳定上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措施,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粮食市场的调控应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