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信息提供,IC卡里有答案

网友投稿  2011-12-12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买天

    “农户:汪爱国;面积:1.32亩;作物:杂交中稻;施用量:1袋配方肥41.44公斤;总养分:45%(氮磷钾);应付金额:131元。”近日,记者在位于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的智能终端配肥店内,看到这样一张打印有农户购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的卡片纸。

    通过进一步采访,记者恍然大悟,其实,真正拿在农民手里的并不是这张卡片纸,而是一张类似银行卡的IC卡。农民拿着这张卡,只要在配肥站内的智能终端电脑上一插,卡内有关自家测土配肥的信息便会显示在屏幕上,系统根据信息为作物开出“处方”,再通过与智能系统相连的配肥机,将“处方”按氮磷钾配比加工成配方肥,最终交付到农民手中。

    配肥站内几位农民对记者说:“如今这更有针对性的小配方,不仅更合自家土地的‘口味’,而且让我们享受到了更为省心的服务,支出少了,产量上去了。”

    “以前我们的服务形式单一,农民来了只能将氮磷钾等化肥分袋购买,至于一块地里究竟施多少肥,各个作物究竟需要什么肥,农民只能凭‘经验’。”配肥站负责人陈华东说,从2008年开始,荆州区土肥站开始细化农户田块养分数据,与企业合作研发出这套配施智能终端系统,实际运用中很受农民青睐。

    “拿白菜薹来说,通过智能化配肥施用,拉长了蔬菜生长周期,使得冬季叶菜市场淡季不淡,农民多了份收入。油菜是我们村里的大宗作物,自从运用智能终端配肥系统以来,作物优质高产更不用说了。”荆州区川店镇李场村支书王维说,农民用上专门针对蔬菜设计的配方肥后,惊喜地发现,农资投入减少了,产量、品质上去了,这一减一增,自己的钱袋不知不觉中多了几沓钞票。

    “这话一点儿不假,我深有体会。”荆州区川店镇双店村农民李祖元说,我家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以前施肥心里没谱,作物长得好就少施,长得不好就多施,钱没少花,可作物长势和收成却没有预期的好。自从区里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特别是拿到智能配肥IC卡后,真正做到了一块田一配方,一袋肥一加工。在施肥旺季,我只要拿着这张卡,配肥站就能按照卡内信息为我家的作物配好肥,让我们特别省心。虽然阶段性投入高了点,但一年下来算总账时,水稻比常规施肥亩均增产15公斤,亩均节本增收35元;油菜比常规施肥亩均增产1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38元。

    “荆州区是湖北省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之一,为了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心由室内(实验室)转向室外(田间)、由项目实施转向生产指导、由试点示范转向整建制推进,我们配合省市测土配方施肥规划,求变求新,在科技智能化上做文章,通过政企合作,最终促使这套智能终端配肥系统得以问世。”荆州区土肥站站长李彬对记者说,这套系统利用土肥部门测得的作物丰缺指标体系和施肥指标体系,由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和全自动配肥设备组成,安装在终端零售门店。将农户田块测试数据输入土壤信息IC卡,专家系统会根据农户土壤、作物、目标产量等因素自动生成配方,并现场自动化完成配方肥,这样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直接购买到适合自己田块、符合作物生长需要的配方肥了,从而实现“测、配、产、供、施”的统一。

    “目前,就施用环节而言,推行测土配肥施肥的难点在于配方肥下地‘最后一公里’。荆州给我们探索出这样一条新路子,即形成了‘加盟+联盟+联动’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机制。”湖北省土肥站副站长鲁明星对记者说,配方肥生产企业一头与智能终端配肥点建立起加盟关系,另一头与化肥原料生产企业建立起联盟关系,而政府、土肥站、基层农技部门和农户则建立起联动关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2/17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