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5年启动至今,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农业县(场)全覆盖,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理念和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悄然改变着种植业生产和生产者。今日,本版刊出专题,深入报道河北衡水、江苏扬州和湖北荆州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的探索与经验,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王瑜
一场冬雪后,“吃饱喝足”的麦苗格外青翠,码放晾干的玉米棒子看不到秃尖。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赵圈镇大田圈村农民田树强喜滋滋地说:“这多亏了配方施肥,产量高了,品质也好了。”
2005年,桃城区成为全国第一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点县。在项目实施中,该区探索完善了“一村一站、一户一卡”、“一村一牌”的技术入户模式和“厂家直供”的配方肥供应机制。如今,全区20多万亩大田作物基本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说起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今年65岁的田树强作了一个对比:配方施肥前,村里小麦亩产量七八百斤,好年景900斤,如今好地块能达到1200斤,一般地块也有1000多斤;玉米每亩增产三四百斤,产量能到1000~1100斤。“肥钱没多花,产量增很多。”田树强感慨道。
产量增加是测土配方施肥带给农民最直观的实惠,而在技术推广之初,农民最担心的却是产量会不会减少。“要让农民认可技术,关键是当季产量不能减。”桃城区农牧局土肥站站长郭华强介绍,为了使配方更准确,项目实施第一年,全区科学选取了4000多个土壤样品,经过严格的养分测定、肥效对比试验和专家论证,根据不同的土壤全氮含量和目标产量提出了小麦、玉米和棉花三大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在对比试验中,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土地,一样的管理,使用配方肥的地块比习惯施肥的地块粮食能增产10%~15%。
配方出来了,要让农民用上,首先要确保农民方便地查到。按项目要求,桃城区建立了15个配肥服务站,安装了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系统并实现了全区联网。在全区任何一家服务站,农户只要拿着自家的配方卡一刷,就能得到一张“专用”配肥单,上面不仅有自家地块的土壤情况,还有适合不同作物、不同目标产量的肥料配方、施肥时间及方法。
有了“药方”,照方能否抓到药,关系着技术能否真正落实到田。为了将配方转化成农民容易购买、便于使用的配方肥,桃城区农牧局积极与肥企和各村协调,探索建立“厂家直供”模式——农牧局为定点肥料企业提供配方,肥料企业按配方配置复混肥,然后根据与村约定的时间,派车自带装卸工和技术人员送肥到村入户。“厂家直供”,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配方肥,而且价格比市场上同等质量的配方肥便宜20~40元。
肥价便宜了,企业并不吃亏。测土配方施肥定点加工企业田丰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国政坦言,以前生产复混肥没有针对性,什么样的好卖生产什么;现在配方有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对厂家的信任度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配方肥应用面积越来越大,企业的配方肥销量从五六十吨增加到近5000吨,利润也有了保证。
随着技术推广面积的扩大,桃城农民的购肥、用肥习惯也在变。田树强说:“以前什么便宜买什么,比较盲目,现在都开始买配方肥;不买配方肥,也开始注重氮磷钾的配合。”“以前种小麦是一次把肥施足了,玉米‘吃剩饭’,现在小麦施肥减少,玉米施一点肥,两边都增产。”桃城区赵圈镇高圈村村委会主任康广峰说,配方施肥前,村里种麦子普遍施一袋碳铵100斤、一袋磷肥100斤,返青期追一袋尿素80斤;现在小麦底肥一袋配方肥100斤,追肥40~50斤尿素;玉米底肥用40斤缓控释肥,机械同步耕施。
桃城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衡水于2009年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1551工程”,即每县一名技术专家、市县抽调500名技术人员培训5000个村、每村一块测土配方施肥公示牌,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为政府行为。同时,对全市5000个科技示范户手把手培训,并登记造册作为测土配方施肥长期监测点,定期集中授课,定期发送农业信息,并给予一定的肥料补助,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衡水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10万亩次,减少不合理施肥近5万吨,实现节本增效6.3亿元。根据2010年土壤化验结果,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37%,比项目实施前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