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位成员,历史性地展开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伟大宏程,也翻开了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十年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战略机遇的推动下,中国“三农”融入全球化浪潮,在不断应对金融危机、粮价波动、市场竞争、贸易摩擦中,与“狼”共舞,推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严格履行加入承诺,基本形成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农产品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世贸组织框架下农业政策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十年,中国“三农”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农产品趋势价格受到抑制和打压,供需波动和市场风险明显加大,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产业安全风险激增。这十年,我国的农业,在资源配置调整的挤压中成长,在国内外市场的起伏波动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充分在中国“三农”不断深入开放的发展格局中体现出来。
眼下,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冲刺的时刻,我国国际化、市场化脚步将会加快,面对国际竞争的形势将更为复杂和严峻。认真总结过去十年来中国“三农”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研判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科学应对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农”在全球化中深度融入全面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既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主动选择。但在入世之初,面对谈判的成果,很多关注“三农”发展的人们却并不乐观。根本的忧虑在于,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在自由、竞争、开放的国际贸易中,直接与国外农产品竞争,不具备优势,对我国农业安全、农民增收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由于农产品结构性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等问题,积累了不少矛盾,这些问题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然而,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洗礼和农业国际化深刻磨砺之下,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全面溃败,反而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多年快速增长,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不仅满足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粮食危机、克服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过去十年来,我国农业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与入世密不可分。中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初步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金融制度、保险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外大量优质低价农产品的涌入,以及国外农业优质、高效的生产理念和发展能力,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在积极向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发展,由此促进建立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推动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参与世界农业竞争中,充分体现其弱质性。农民开始一改过去的单打独斗,自发地组织起来,中央及时地总结这些经验,适时推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加快农民组织化的步伐。农民的合作意识、市场主体地位,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农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的农业生产者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开始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尝试在国际背景下谋划自己的生产与经营。很多农业投资者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投资,一些地区的农民也尝试利用期货等现代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安排经营。他们的成长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化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入世之初,我国在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矛盾。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解决农产品卖难,推动外向型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事实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
“重中之重”是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
入世十年来,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过程并不平坦,不断面对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给农业农村带来很大冲击;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联动,给保障供给和稳定价格带来巨大压力;外资在某些产业的大量进入,给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产业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国外大量优质低价农产品抢占国内市场,对从事相关产业农民收入带来一定影响;对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使用,给农村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等等。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经验或者教训,都是中国入世十年来在全球化风雨洗礼中累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深入推进“三农”事业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根本所在。
十年前,“三农”发展,尤其是农业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对外开放影响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为何十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打破这些悲观的预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国家对于“三农”事业高度重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不仅有效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必须始终坚持立足于国内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十年来,国际市场三次出现粮食供求紧张的状况,每次供求紧张都会引起国际粮价的大幅飙升,而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此时往往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加剧粮食进口国的短缺。从我国现状来看,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消费总量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总量的近两倍,我国粮食贸易的微小变化在国际市场都可能引起较大波动。这种变化警示我们,作为世界人口最多、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我国农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依然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主要依靠发展国内生产,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必须坚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入世贸组织之初,我们最大担心,就是国外农产品大举进口,对国内农业生产体系带来冲击。这一忧虑已在大豆等产业中得到佐证。但是,我们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受耕地、水资源约束突出的国家,在粮食需求刚性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必然需要通过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缓解国内供需压力。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利用农业国际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分工与协作。关键是要在进口满足需求的同时,保证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行业主导权的丧失。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中国百折不挠地争取入世,从根本上讲是国内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的抉择。
入世十年来,面对国际竞争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正是这些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使中国农业能够较快适应入世后的形势变化,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了入世带来的挑战。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入世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业提出的要求,面对我国农业因为耕地水资源短缺、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偏差的现实,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经验,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生产手段武装中国农业,并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更严峻考验
十年,我们已经顺利度过了入世以后的适应期;十年,我们在面对全球化全面挑战中历练得更为从容;十年,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国际竞争中驾驭市场。站在十年发展门槛上,我们既欣慰于自身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更进一步增强了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的勇气与信心。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球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快、持续深化,我们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同过去十年相比,未来国际竞争的格局更为激烈、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国际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
从内部来看: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但同时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将越来越强,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成本、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大幅上涨,中国农业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日益严重。
——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特性难以改变。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小规模农户与发达国家大农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直接交锋,压力将越来越大。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整体上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旧长期存在,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难以适应自由、竞争、开放为特点的国际竞争。
从外部来看:
——当前,欧美次贷危机继续扩散,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放缓,特别是美欧日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外向型出口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这也将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带来巨大压力。
——美元汇率进一步大幅贬值,国际原油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压力普遍增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能源资源性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上升,这势必给我国控制消费价格水平上升、管理通胀预期造成较大困难。
——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建立国际农产品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慢和失业率的上升,他们势必会进一步强化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对我国出口的大量优质低价农产品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非传统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增强,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农业“能源化”、农产品“金融化”趋势难以逆转,全球粮食供求格局将更趋不稳定,投机资本炒作的影响更加突出。
——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球农业跨国公司利用资金、品牌、管理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加紧布局,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70%的油籽贸易,不仅对于我们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全球化视野下推进“三农”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开放。既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要深刻认清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的复杂形势,始终坚持在全球化视野下,全面推动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强化“三农”政策支撑,加大“三农”投入。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尤其是面对更强大、复杂的国际竞争,单凭农业农民农村自身的发育和成长,难以抵抗。我们可以合理地借鉴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民的补贴,从农业生产支持、农业就业、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支撑、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等方面,创新支持和保护政策,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反映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破除一些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弊病。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三农”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是农业农村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在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将更深地暴露出来。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解决好农民融资难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对外开放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乡镇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加大基层政权服务“三农”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我们急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职业化农民。在对农民的培训中,既要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技术的培训,也要注重对他们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起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等。同时,鼓励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到农业经营中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一批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合作社,特别注重对合作社管理人才的培养。
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我们要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要求,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密切关注全球农业科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动态、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着重加强高效优质的粮油棉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有效利用资源的实用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加强农业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努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短缺农产品进口,合理调整进出口结构,同时要注意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等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共同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尽早取得成功,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
一个敢于向全球开放自己的国家,永远不会沦为世界经济的孤岛,一个将“三农”视为重中之重的人口大国,永远不会允许自己在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丢失农业发展的主导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只有短短的十年,这是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在国际多边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角色的开始。我们要继续十年前的勇气和决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更有利的位置,拥有更重要的话语权,获取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