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鸿飞 通讯员 苗保田 夏旭光
被誉为江北水城的山东省聊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怎样走出传统农业的圈子,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聊城市借鉴发展工业的理念,实施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了山东省西部农业发展的样板。
“横抓项目促调整,纵抓产业促提升”,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像抓工业产品品牌一样培育农产品品牌,聊城市逐步培植起农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聊城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047.7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13.42元,增长22.9%。
标准化促高产
“我们的蔬菜都是标准化生态种植,而且产量高,价格也高,采摘后直接运往北京、济南等地的大超市销售,收入比原来翻一番。”按生态标准重新翻盖了蔬菜大棚的聊城市莘县俎店蔬菜种植户田龙祥说。如今在聊城市的农村,像田龙祥这样从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的农民越来越多。
走在聊城农村的大地上,映入眼帘的多是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大棚。莘县富邦菌业公司的宋益胜指着大棚高兴地说:“咱的双孢菇价格可不低,产量也高,每个棚每天能出1000斤。咱聊城的蘑菇要是一两天不往外发货,省内外的蘑菇市场价格就要受到影响。”老宋并非盲目自夸,如今聊城的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产品凭借优良的质量,已占据了北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传统的农业生产如何实现升级?聊城市委书记宋远方认为,要高起点规划农业项目,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标准化生产打造了聊城农产品响当当的质量。聊城市已经把标准化生产的范围从制种、种植向采摘、销售、加工延伸,制定了全套的安全标准和不断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
目前,聊城市有莘县、阳谷县两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把示范区与大中型超市直接对接也成为农超对接的一种升级模式。莘县在4月和10月的两次农超对接洽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大中型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莘县的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了农超对接,经核算,经过农超对接,该县售出的瓜菜每斤至少比市场高0.02~0.06元。
规模化促增值
“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出来的富硒小麦,一斤比平常的麦子贵1毛5分钱,一亩地里还能增产10%~25%。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庞庄村的庞吉文说。
单打独斗闯市场,往往会陷入无序竞争,结果“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聊城市冠县店子乡种植灵芝已有20年,但以前总是走不出生产、发展、衰落的怪圈。2009年成立了灵芝生产合作社,并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灵芝标准化种植方案,使灵芝业有了统一的发展思路,扩大了灵芝生产的规模,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拥有了市场话语权。到目前,拥有3万人口的店子乡,灵芝大棚已经发展到1万余个,年产灵芝5000余吨,孢子粉500余吨,年产值2个多亿。
为了实现农民“抱团”扩大经营,引导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促进农业规模的快速发展,聊城市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从2007年的243家到2011年的3100多家,短短三年多的时间,聊城市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在推进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过程中,围绕建设京九沿线最大的“菜篮子”和重要的“米袋子”、江北最大的肉食鸡生产基地和山东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这一目标,聊城市重点培育壮大了优质粮食、优质畜禽、无公害蔬菜、生态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以东昌府区、莘县、冠县为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以莘县、阳谷、高唐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冠县、茌平、临清为重点,发展特色果品产业。
生态化扩产业
“生态是借贷不是继承”,在聊城的大街小巷,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宣传牌。正是这样的生态环保理念,催生了“转调”背景下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
建设生态农业是生态聊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如何布局?聊城市全面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重点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粪便等发展沼气,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打响聊城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循环产业链建设方面成绩卓越。
在聊城市冠县斜店乡许盘村民许西华家,拧开沼气灶,蓝色火焰欢快地跳跃着,点燃沼气灯,四壁雪亮。许西华说,自从建起了沼气池,把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的秸秆、圈厕内的粪便都倒入沼气池,点灯不用电了,做饭不用煤了,节省了一大笔开销不说,还不熏不燎,屋里很干净。据了解,一口户用沼气池大约10立方米,每年产的沼气基本能满足农户的生活用能,可为农户减少燃料支出600元,节省购买化肥、农药费用1000元。
沼气建设还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延长了生物链条。聊城市农业的稳定高产,重要的一点也是得益于丰富的有机肥。通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农村沼气,产生丰富的有机肥资源,给田地施有机肥,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效益。粪便产生沼气,沼气烧火做饭,沼液沼渣当肥料,催生出“牲畜—沼气—蔬菜”、“牲畜—沼气—水果”等多种生态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拉动了养殖业,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实现了农户家园的连锁效益。
产品品牌化壮体系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任双庙村,菜农任红东指着印有“甜翠”牌字样的蔬菜袋子对记者说:“品牌蔬菜的价格这些年一直都很稳定。”
东昌府区“甜翠”牌无公害农产品闻名各地,由产销专业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每天仅销往香港的蔬菜就达2万多公斤。农民把品牌打出去,在销售中让市场接受,在消费中让人们喜爱,结果是牌子越来越响,效益越来越好。
聊城市市长林峰海说:“努力把聊城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就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产业化、设施现代化,逐步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品牌,目的是为了让农产品“叫好又叫座”。聊城市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破解了农产品滞销的难题,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完美对接。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注重前期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市场开发,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为了培育农业品牌,聊城市加快农田林网、防风防沙和流域河流林业带建设,落实“两减三保”等农业节能减排措施,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三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力度,特别是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主转变,并加强认证产品的监测管理,发掘和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强商标保护。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聊城市农产品企业也纷纷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助推器,打造出了一批具有聊城特色、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据了解,聊城市农产品已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品牌126个,“三品”基地面积发展到21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