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晖
精细化的网格化管理,很多人认为只是城里社区的专利。而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羊坊村党支书邱玉怀并不以为然:“小村庄同样做得到。在我们村,如今事事有规矩,啥都有标准,‘格里’生活大变样,家庭和美喜洋洋!”
如今的羊坊村,标准的水泥路面,路两边绿树葱茏,笔直成行;树边是小水渠,渠外是标准的灰色的农家院墙。今昔对比,村民们感慨颇多,过去村里办事没规划、没标准,想到哪儿干到哪儿、干到哪儿算哪儿,结果村里各方面的服务和管理,相对粗放,村民生活也没有什么改善,大家为此意见很大。
可羊坊村人知耻后勇,非要给村里换个模样。而支点,就是“网格化”管理。“我们也来个‘拿来主义’,结合村里实际为我所用。”邱玉怀说,从2005年开始,羊坊村创新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新模式,把羊坊村950亩面积划分成7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一个村民小组,专门服务30至40户农民。以各村民小组为点,以全村的党务、村务等各项工作为线,通过网格里的“格长”、党支部成员包片、党员包户的形式,对全村的党务、村务工作实施责任到人、职能到位的网格化管理,村民有事,不出“格”就能得到解决。
“翠平,又在巡逻啊!”“是啊,老刘。”晚上8点,吃完饭在村里遛弯儿的刘春来与“格长”张翠平热情地打着招呼。40岁的张翠平是羊坊村实施“网格化”管理后第四个网格的“格长”,劳动就业、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纠纷调解、婚丧嫁娶……事无巨细,不管大小,“格长”全都管。“现在我的手机成了24小时热线了,大家有问题都来找我。”张翠平自豪地说。
排民忧、解民难、助民困,“网格化”管理让村民身边事身边就有人管。村里还建起警务工作室、法律工作室、流动人口管理站、社会矛盾调处站、义务治安巡逻志愿者协会“五合一”的村级服务管理中心,村民从办手续到收垃圾,再到找工作,大大小小的事,找到“格长”,找到中心,就找到了解决的门路,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四处跑、着大急了。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羊坊村各项事务由村民共同参与,自2008年至今,全村刑事案件和可防性治安案件发案率为“零”,群众安全感达到100%。村民均可享受婚丧嫁娶费、老年福利金等13项福利待遇,实现家家生活有保障。同时,村里还建设了老年公寓、学校、幼儿园、社区医院、超市等设施,确保全体村民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民有所乐。今年,羊坊村还成为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
标准化的村庄,面貌大变样。村民们说,他们背不下各项“标准”,但把这变化唱成了顺口溜:“房成排,树成行,老有敬老院,孩子有学堂,有事就来找‘格长’……”这,唱出了村民心中的喜悦,唱出了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