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光村村民正在制作澄泥砚。文化产品给村民尤其是妇女带来了收入,他们足不出村就可实现就业。杨英杰摄
本报讯(杨英杰 记者 吴晋斌) 山西省新绛县的鼓乐很震撼;当年,一曲《杨门女将》在人民大会堂演绎出了三晋儿女驰骋疆场的巾帼豪情;今年,一曲《秦王点兵》在太原中部博览会开幕式上再现了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仅仅一年多,新绛县的文化产业实现了从“赔钱赚吆喝”到“叫好又叫座”的华丽转身。
目前,全县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0余家,有1.8万余人吃着文化饭,文化产业成为新绛农民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增收新亮点。
新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绛州鼓乐和《弟子规》都发端于此,曾是晋南地区的“水旱码头”,享有“七十二行城”的美誉,至今仍保留了唐代的建城格局和建筑遗存,县城临川笼丘,因势而建,呈不对称分布,城市在全国同类城镇中十分罕见,亭、台、楼、观、寺、庙、园林等各种建筑丰富多样,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5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受到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和阮仪山的高度评价。
新绛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各类民间工艺品多达25类1800多个品种,澄泥砚、木牌牟画、云雕、毛笔、仿古汉陶、仿古青铜器、石雕等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发展前景广阔。戏曲剪纸、农家刺绣、走兽花馍和悬空抬阁、武打高跷等民间艺术门类众多,各具特色,极具开发价值。
2009年以来,新绛着力打造绛州鼓乐、《弟子规》等文化品牌,兴建文化园区,开发澄泥砚、绛州木版年画、云雕等琳琅满目的传统特色文化产品,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之一。
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新绛县连续两年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鼓乐艺术中心,负责绛州鼓乐产业发展规划、运作、演出协调,对绛州鼓乐团进行了改制,为绛州鼓乐市场化铺平了道路。
新绛是《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乡,伴随国内国学热而兴起的《弟子规》热,该县因时就势,做强做大《弟子规》,建立了全国《弟子规》文化培训中心,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弟子规》与孝文化研讨会。
针对以澄泥砚、绛州木版年画、云雕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该县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文房四宝、云雕、面塑、仿古工艺为主的文化产业集群。
“小产品”做出“大产业”。目前,云雕漆器畅销国外,供不应求;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新绛县被评为“中国澄泥砚之都”。
目前,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全县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已经列入新绛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该县文化产业将占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