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涛
蒋孔吉先后10年扶贫,连续8年驻村,从道县祥林铺镇大井村转战到该县的四马桥镇彭家村,再到东安县芦洪市镇溪源村,经他帮扶的贫困村、难管村,个个变成了小康村、先进村。
10年扶贫中,他创造了永州市乃至湖南省扶贫史上驻村扶贫时间最长、争取项目资金最多、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群众的受益面最广的“四个之最”。
驻村期限临近,1460名村民给上级组织联名写信,按上全村老小的手印替他请功,希望用这种方式留下他们的“蒋队长”。
“抢”下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官位”
2002年机构改革,蒋孔吉从永州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岗位上离岗退养。近12年正科级干部,4次获得商业部和省市科研成果奖,他本可以舒心度过后半生。但老蒋寻思:“自己才52岁,离岗退养在机关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在农村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于是2004年初,他主动请缨,“抢”下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官位”。
初到大井村这个特困村,他看到的是全村230户870人,有三成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村里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他开会号召村民搞产业开发,碰到的都是冷眼和疑虑。“扶贫扶贫,你们工作队前脚一走,我们后脚还不是照样贫?”有的村民泄气道。
面对内心里特别盼望脱贫致富的村民,蒋孔吉放出狠话:“不管工作队有没有期限,你们不富,我就不走!我和你们一起吃住,一起干,不把你们带向阳光大道,日后你们可以指着我骂娘!”
用朴素的“点金术”让穷村变富
有人纳闷,老蒋搞建整扶贫,扶一个成一个,难道他有什么“点金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点金术”没啥特别,就是对乡亲们的一番真心和发展产业的决心。
刚到大井村时,他到五保老人黄一岩家走访,发现他家里黑灯瞎火。老人说交不起电费,已经摸黑3年了。蒋孔吉心里发酸,他交了电费,把被剪断的电线接起来,让老人屋里有了亮。
“脱贫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发展。大井穷,穷在全村没有一个种养大户,良种猪不会养,优质稻不会种,新产品不会用,新技术难推广。”在村里的干群大会上,蒋孔吉建议发挥村里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脐橙产业。
他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到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村参观学习。当看到当地村民靠种果树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大家心思活动了,都表示要跟着蒋孔吉大干一场。
村民没有资金,蒋孔吉就跑到县农业局去“讨”苗木、借机械设备;不懂技术,他请来两名技术员专门搞管理和技术服务。在大家齐心努力下,全村的脐橙长势良好,第3年亩产就达了500公斤,仅脐橙一项全村户均收入达7000元。
一床一桌构筑一个人的工作队
在溪源村,一床一桌的小屋里住着整个扶贫工作队。整个队只有一个人,就是蒋孔吉。
10年中,他先后走访村民8000多人次,为农民办实事百余件,培育种养大户200多个,争取项目资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农民修公路20多公里,修渠道3万多米,修复水库、水塘100多处,新增旱涝保收水田4000多亩,新增水田面积100多亩,新开垦荒山种植水果5000多亩,使100多户特困户脱贫,使5000多农民每年增收1300元以上。
为了筹集项目资金,坐过多少冷板凳,受过多少白眼,蒋孔吉记不清了,也没放在心上。他的人和心都放在了驻点村,却忽略了自己的家人,他拜托哥哥照顾年迈病重的父亲,请人照顾身患绝症的妻子,在父亲和妻子弥留之际,他只能抱着他们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