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朱仙镇木版年画:贴在门户上的年华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26  互联网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在中国大地上的民谣,民谣中提到的“门神”就是年画。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含有祝福新春吉祥喜庆之意。

    年画的制作手段很多,木版印刷是其中的一种。提到木版年画,就不得不提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造工艺比较简单。工匠们往木板上涂上一层墨水,拉过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拿起砖头大小的刷子在宣纸上来回刷上几下,一张年画的坯子就出来了。这是第一道工序,称黑坯。黑坯晾干后要整齐,然后套色,每一种色彩印刷一次,如此反复操作,一幅精美的年画就出炉了。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刻线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特色”。

    一般而言,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二者之中以门神为主,门神造型又是以秦琼、尉迟敬德为主。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人们将其贴在门上,寓意保平安、降吉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料主要来自于矿物和植物。工匠们会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用这些颜料印制的年画色彩明快鲜艳,久不褪色。这些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至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朱仙镇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

    屈指算来,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尊为中国木版年画的开山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兴起于北宋,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北宋初年,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汴梁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由于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也随之恢复,最盛时期,朱仙镇全镇有300多家年画社,年产年画数百万张,几乎垄断整个中国市场。

    如今,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已经从早前的门神,发展出神话故事、戏曲以及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题材。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今天的艺人们,除了依然制作各种传统文武门神之外,也加入了许多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元素,朱仙镇木版年画显示出了生命的活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书)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6/17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