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面激活基层发展“动力源”的强村富民工程

网友投稿  2011-11-25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冯雷

    村是农村基础之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今年2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来扬州考察后提出,扬州要在“村村有收入、村村有阵地、村村有网络”方面,做出更新探索。

    “为此,我们围绕‘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三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四有一责’的目标,将强村富民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做。”市委书记王燕文说。

    以发展“物业、产业”项目为抓手构建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有收入’是关键,只有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来源,才能保障其他“三有”建设投入有源头活水,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推进才有坚实的基础保障。”扬州市市长谢正义说。

    今年2月,扬州市委组织的五个调研组对所属5个县市区“三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20个镇的29个村进行了重点解剖,对1102份到村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扬州属于较发达地区,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1102个行政村中,村级债务在100万元以上的仍占1/3以上。调查分析显示,村级收入低于正常支出需要,不能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村占39%,近5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省定20万元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和政策,以发展物业、产业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市里重点扶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每村85万元、县乡(镇)财政分别配套安排50万元以上资金,帮助薄弱村兴建标准厂房、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物业、产业项目;其他5万~20万元未达标的经济薄弱村由各县(市、区)组织社会力量帮扶。

    扬州市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洪锦华介绍,全市今年选择了52个村先行试点,市县乡(镇)三级为每个试点村筹资200万元,扶持有条件的经济薄弱村在县级开发区或市级命名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厂房;扶持有优势的经济薄弱村在乡镇农业园区统一规划实施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明确规定租赁标准厂房的企业产生的税收县(市)、乡镇留成部分,100%返还到村;物业、产业项目建设环节中,市级及以下所有规费予以全额减免,确保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

    仪征市140个行政村中,有116个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20万元,占83%,其中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33个,占24%。扬州市“四有一责”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之后,仪征迅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响亮地提出了“两年任务一年完成,一年工作半年干好”的工作目标,要求到今年底每村建成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具备实现年租金收入20万元以上的能力。

    “要求每村建成标准厂房”,会不会重蹈“村村点火”的覆辙?“每村建成标准厂房”,有人来租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先后采访调研了邗江、江都和仪征等县市区。

    “每村建成标准厂房,不等于在每村建设标准厂房。”仪征市委常委、副市长赵明介绍说,“实际上是按照扬州市文件精神,每村在镇工业集中区或市工业园区统一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租金等收入归村。”仪征市陈集镇和新集镇在工业集中区内分别规划建设村级创业园5万多平方米和2.2万多平方米,都位于镇郊。记者来现场调查,了解到已建的和在建的标准厂房,早已签订了出租协议,甚至出现竞标抢租的现象。

    扬州市副市长纪春明释疑说,扬州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工商企业发展迅猛,工商企业租赁用房,既节省了用地和企业投入,又缩短企业资本运营周期,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一举多赢。

    建设标准厂房,即使在市、镇工业集中区,也涉及到占地用地问题。会不会导致和加剧用地矛盾?如何解决?邗江区杨庙镇解决用地的办法是,把耗能高、占地大的砖瓦厂拆了,腾出了140多亩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业创业园,建成的两幢大厂房出租给企业老板,年租金收入70多万元。

    在推进村级工业厂房和园区建设中,扬州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用地政策规定,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全市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居住集中等途径,合理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用地矛盾,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据统计,截至9月20日,全市规划建设标准厂房项目132万平方米,其中已开工建设64万平方米、建成16万平方米,全部项目建成后村级集体收入仅租金一项可达1.3亿元。

    以健全“五个中心”为目标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功能

    杨寿镇永和村,是邗江区离市区最偏远的村子。近年来,村子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后,也有能力先后投入450万元,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和大礼堂。便民服务中心有卫生服务室、综合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和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村部门前广场的“杨寿客运站”,每天18辆客运车往返村子和市区。村民余国林对记者说:“现在吃穿拉撒行,哪样都方便到家了!”

    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扬州市各地按照“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要求,以健全“五个中心”为目标,在新建、整修、改造村部办公场所的基础上,针对阵地功能不全、服务能力还不够强等主要问题,实行“五个结合”,加大力度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功能。

    与基层民主管理相结合,发挥决策议事中心功能。扬州市各地村组织充分利用活动阵地,积极开展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激发村民参与村务活动的热情。

    “我赞成第一方案。因为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村级集体厂房建设,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村能长期收益……”这是记者见闻的宝应县曹甸镇陆庄村“决策议事中心”正在进行阳光议事的一个剪影。应运而生的扬州农村“决策议事中心”让村民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支书一人说了算,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有了党群参加的决策议事后,公道不公道,一议就知道。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挥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扬州普遍推行村级服务人员日常工作坐班制,把村级组织阵地建成为民服务的窗口。采访中,记者走进江都市仙女镇邓院村,但见村部大楼底层大厅,一溜曲尺型的服务柜台,被分隔成农保、就业、法律等若干个服务岗位,其中,一个醒目的岗位牌上写着“党员示范岗”。正在牌后值班的大学生村官李庚是北京大学双学士学历的村主任助理,内蒙古赤峰人。姑娘很爽朗,介绍说:“我们村干部都要挂牌上岗,为群众解各种难题。”像这样的便民服务中心,在扬州农村已经基本上实现全覆盖,很受群众欢迎。

    与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发挥教育管理中心功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纯介绍,近几年,按照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牵头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双提升”(提升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发展致富能力)工程,多次组织开展农村干部集中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村教育管理中心功能,定期召开党内会议和上党课,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发展新党员等党内活动,使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下,不断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定期组织党员收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程,交流发展经验,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群众看好喊好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了。

    与培训新型农民相结合,发挥学习培训中心功能。扬州市各级组织还积极指导行政村充分利用活动阵地,为农民搭建电化教育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创业致富技术平台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前不久,高邮市农广校在八桥镇八桥教学点举行开班典礼,第一课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讲授,前来报名参学者“爆棚”。他们中除少数为村干部,大多为种田大户代表和投身高效农业的新型农民。据了解,此次开班典礼后,八桥镇将在随后3年时间内,免费就高效农业技术等10多门涉农专业课程进行订单式培训。如今扬州农村的许多村培训中心,已经成了农民最喜欢去的场所。

    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扬州市各地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向农民群众开放文体图书室、综合活动室,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并利用观看电教片、板报、宣传画等形式无偿为农民提供党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市场行情、科技知识等服务。

    邗江区杨庙镇赵庄村过去比较穷,近年来发展标准厂房租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1万平方米的“赵庄广场”,每个晴天,都吸引来几十个村民跳舞唱歌。52岁的夏金祥介绍说,他是15年前从脚手架上掉下来跌残的,现在每月拿新农保370元。晚上他也常把轮椅驶进广场看跳舞。问他不能跳舞唱不唱歌?他说:“嘴上不唱,心里跟在后面唱!”

    “决策议事、便民服务、教育管理、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的五大中心,不仅给村民带来许多生产生活上的方便,更带来精神文化等富民的享乐。目前,扬州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已建成面积达标的“五室两超市一广场”,力求基本建成统筹城乡的为民服务体系。

    以服务农民“零距离”为要求健全先进适用的信息服务网络

    “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十一五”以来,扬州农村1100多个行政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要求,加快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将政府工作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四网齐全”、为民服务“零距离”。

    在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记者见识了这种“四网齐全”、“零距离”的便民服务。在村部大厅1.5×5米的电子屏上,正在实时滚动播放各种劳动就业信息。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介绍说,这个劳动就业信息网络与扬州市联网,全村3500个劳动力,已转移2400多人。每天来村部的村民,首先来看的就是就业信息。在徐州一大学毕业的本村青年丁月,还是回村后从这个电子屏上,找到月薪2000元的本镇一家企业就业的。

    今年以来,扬州各地按照2012年60%的村建成、2015年实现村村覆盖的要求,强化服务内容、设施及服务项目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把县镇村三级联网、内容丰富、农民适用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整合力量、务实推进,要求各乡镇村统一便民服务事项、统一业务流程,做到服务项目、办理程序、申报材料、服务时限、收费标准“五统一”;实行“一门式理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邗江区所有乡镇都建成了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节点、横向联结机关各部门、纵向延伸至各乡镇村“一窗受理、三级联动、分层服务”的便民服务网。

    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扬州市在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和登记发证的基础上,还广泛开展了“三资六化”创建活动,加强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基本实现组织网络化、家底透明化、权属明晰化、运行程序化、监督民主化、管理信息化,大力推广建立农村“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电子信息监管平台,设有“三资”情况实时查询、原始凭证扫描记录、报表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农村“三资”管理全方位、控制全过程、运作全透明、监管一体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基层干群的好评。

    仪征市巧用信息化技术,将村组集体“三资”的现存量、经营运作和支配使用情况统统录入电子信息系统,使村集体“三资”既“上墙”又“入网”,并且在村部摆上一台电子触摸屏,村民手指头点一点,想知道的信息就全“冒”出来了。由于给每个村都配置了“电子管家”,村民说,村里的账目随时可以看明白了;村干部则说,从此浑身都轻松了。有位村干部还感慨地说:“要在过去,即使用掉1000元也可以打个白条挂个账完事,现在不行了,哪怕是花掉一元钱也得拿出正式发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5/17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