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一个平台融多项服务

网友投稿  2011-11-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强

    永川区是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呈现频发重发的趋势,给该区带来了严重损失。如何超前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实现科学防灾减灾,一直是该区政府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2010年,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永川区建立“多灾种应急联动预警体系示范区”,永川区以依托气象部门业务系统建立起来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国土、水务、林业、农委等部门资源,创造性地将单一的平台建设拓展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建设,将灾害监测、应急响应、灾情统计等融为一体,形成了多部门、全方位、一体化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联动体系,被重庆市命名为气象为农服务的“永川模式”。

    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是当地著名的梨村,重庆市南方早熟梨科技专家大院就设在这里,同时设在这里的还有永川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大院的负责人李家德介绍,这个信息服务平台是区自然灾害预警应急联动体系经镇街往下延伸的子系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看到自然灾害的旬预报、月预报、病虫害预报,还有对大棚蔬菜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测。村里农民都说:“气象服务是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灯塔!”

    在永川区气象局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平台,记者观看了预警信息发布由区气象局到相关部门,到镇街,再到村组、科技大院、农业示范基地的全过程。区气象局局长杨智说,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系统同时也是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就是说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与“两个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融合起来共同建设。永川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构筑了由区政府综合应急指挥中心、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中心,国土、水务、林业、农委等4个专业分中心以及15个区级部门,23个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成的四级组织体系;建立了灾害监测网和信息传播网两个主干网络;构建了灾害监测、协同预报、联动监控和信息发布四个功能平台。实现了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减灾的转变,实现了防灾减灾向风险管理的改变,使防灾减灾工作更加集约、高效、科学。

    今年3月,正是梨花开始授粉的时节,但黄瓜山村的天气却一直阴冷,梨花无法授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村民们得到了气象信息,3月26日到28日将有三天持续艳阳天,希望村民抓紧时间授粉。果然,3月28日一过,又迎来了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但村里的梨树都已经授上了粉,今年村里种梨农户人均增收50%。

    永川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县(区),今年旱情一直较重,中稻播种期间,区里根据预警信息的提示,中稻全部提前插秧以躲过伏旱。今年永川虽遇到了严重持续干旱,但粮食生产却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丰收年景。

    永川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气象工作理念的“三大转变”:由“单一的气象预警预报”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由“灾害的被动型应付”向“主动型防范”转变;由“事后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向“事先监测预警管理”转变。而这“三大转变”更促进了气象系统由专业技术性向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变。

    永川区区长蒋又一告诉记者,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是公共服务,做好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只有以政府为主导,才能解决以前力量分散、信息发布渠道不完善不权威等问题。所以,区里赋予该体系“全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和“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子平台”两大职能,并与市级发布平台和区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联合,发挥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指挥的“龙头”作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对永川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永川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根本,顺应了一个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气象为农服务要查农需接地气,气象为农服务不能仅仅是一个单向提供,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了解农民的需要,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要与当地的自然灾害特点结合起来,要开放式发展,融入式实践;一个趋势就是气象部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功能上要由过去的专业技术性向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职能转变,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安全福祉水平。正是因为永川模式对气象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以及气象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气象局决定在全系统推广‘永川模式’。”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4/17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