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 本报记者 孙维福
2003年以来的8年,在3600万浙江农民眼中,开始得可谓非比寻常,进行得堪称非同凡响。
2003年以来的8年,在全国性农村公路建设战役中,浙江率先吹响的是“乡村康庄工程”号角,完美交出的是农村公路“建管养护城乡一体化”答卷。
2003年以来的8年,浙江创造的是一个国内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建设里程最长的农村公路奇迹。
浙江农村公路,由此“脱胎换骨”,从此掀开新篇。
请看一组来自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统计数据:8年间,浙江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29亿元,完成农村通村、联网公路建设8.3万公里;有16177个行政村新通了等级公路,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由2002年末的57.7%提高到99.5%;新增通村公路路面硬化行政村19751个,路面硬化率由48%提高到99.5%。目前,除规划下山脱贫村庄,全省具备建路条件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达等级公路。
如今,走在联网城市、联网公交、联网村镇等级公路上的浙江农民,无不发出心底的赞叹,将“乡村康庄工程”称作“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解放”,视为惠及全体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农村公路建设的“时势论”
浙江,自古是江南鱼米之乡、工商发达之地,舟船车马川流不息。其整体交通畅达程度虽一直国内领先,但自身的城乡落差也长期突出存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浙江的城乡一体化要加快推进、民生质量要加快提升、基本现代化要率先实现,如何填平横亘城乡的交通鸿沟,已经成为这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历史性担当。
浙江省公路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底,浙江还有11个乡镇未通等级公路,206个乡镇的通乡公路路面未硬化;全省41383个行政村中,仍有4939个未通公路;路基宽度小于4.5米的村级公路,还占全省通村公路里程的45.7%,村道路面硬化率仅为14.5%。
交通部一位领导由此发出感慨:没想到富庶的浙江,还有这么多农民仍在走着泥泞路、砂石路。
全面达小康,关键在农村。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问题也还很突出。交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桥梁和纽带,理应走在前面,开拓作为。
民声起,政声应。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浙江既有条件、更有必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把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的路子通到家门口。
农民群众的渴盼、统筹城乡的要求、决策者的远见、执行者的决绝……浙江农村公路,建设大幕终于整幅开启。
民生为先的“政绩观”
“投资140亿元,5年内完成5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路基和路面建设改造。到2005年,全省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到2007年,全省1373个乡镇38342个行政村的3600万农民基本能走上水泥路和柏油路。”
2003年,浙江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命名为“乡村康庄工程”。它与当时的高速公路网络工程、干线畅通工程、水运强省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廉政保障工程一起,并称为浙江交通“六大工程”。
浙江还同时提出,要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发展结合起来,路、站、车同步考虑,形成连接干线客运、覆盖全省各个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网络。
面对这项不容易看见政绩的大工程,新一届省交通厅领导班子在决策乡村康庄工程时,围绕着上还是不上,也曾有过一番激烈争论:
一方直言不讳:用5年时间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相当于过去53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量的5倍,何况道路等级还要大大提高,难度太大;工程涉及1.4万个村,一年至少投资10亿至20亿元,5年才能大见成效,远不如集中力量建几条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来得轻松。另外,工程大都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包括质量、进度在内的工程管理如何保证?同时,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还在“等米下锅”,农村公路的140亿元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另一方据理力争:修好农村公路,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材料供应、劳动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同时可以加强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此外,还可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镇功能。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浙江农民整体上告别“行路难”,不用再等上17年。
“修农村公路更多的是‘隐绩’,而难见‘显绩’。想大局、算大账、干大事,‘隐绩’也要去干。”思想,在争论中统一;意志,在交流中一致;决策,就这样响亮定音。
先人一步的“压力说”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目标一经提出,就得到交通部的关注。时任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表示,要把浙江作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试验田”。
先人一步,压力不言而喻。农村公路要怎么修?这在工程之初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滞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长期的历史欠债,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一直处于无主、散乱状态。技术标准、组织保障、资金来源……这些在当时几乎是空白,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
乡村康庄工程启动后,浙江省交通厅立即组织200多名技术人员,历时3个多月,对全省农村公路摸底调查。经过大量调研,确立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实施原则。
按照规划,浙江将对路基宽度小于4.5米的通村公路全面改造,使公路通村率由88.1%提高到98%。路面未硬化的通村公路计42147公里,预计其中约有20%采用低限标准建设,即需要进行路面硬化的约33700公里。
技术部门测算的结果是:建设一公里标准通村公路,平原地区需40万元至60万元,山区需70万元至100万元。似浙江这般让通村公路建设在全省遍地开花,将是一笔非常不小的投入。
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乡村康庄工程成败的关键。省里补得扎扎实实,市、县也得积极跟进。“修好一个县的农村公路,工作量和难度不亚于修一条高速公路。弄不好很容易搞成‘豆腐渣’,使‘民心工程’变成‘伤农工程’。”这对当时的浙江而言,又是另一个新的考验。
所有这些,对于浙江都无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套用,只能肩负重任变压力为动力,去开辟一条符合浙江特色的农村公路“变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