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

网友投稿  2011-11-1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苏宝瑞 整理

    如何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安徽省宁国市,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丰收,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打破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怪圈。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对宁国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进美丽和谐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亲近自然山水共享生态文明——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宁国模式”研究报告》。11月5日,在《报告》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农村建设司、农业部相关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农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七套、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就“宁国模式”进行了研讨。

    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宁国市是一个依靠财政补贴的山区穷县,是一个不太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宁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实现了经济强县目标。2009年以后,宁国市进入了科学发展为主的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融合发展、全面转型的阶段,成为安徽省县域发展的先进县,中国中小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十佳城市之一。近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整合临江(浙江)近海(上海)的区域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生态产业,构建“三化”同步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开展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大和谐的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宁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开放、政治协同、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的“宁国模式”。

    ——编者

    实现了城市化与新农村协调推进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  叶兴庆

    这几年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按照农业部党组的要求,对全国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总结、推介,宁国模式是他们系列产品中的一篇新作,也是一篇力作。美丽和谐乡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我去宁国做过调研,这个地方非常漂亮,深受浙江经济圈的影响。虽然是安徽省的城市,但是更多的像一个江浙的县。总体印象有三点:一是宁国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优美的统筹兼顾。宁国是一个近40万人口的县级市,经济总量规模已经很大,工业化程度很高,农民人均收入也到了8000多元。在工业发展这么快的基础上,还能保持近75%的森林覆盖率,这是很不容易的。二是宁国做到了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协调推进。宁国这几年城镇化发展很快,城市中心区已达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还有港口、中溪等几个中心镇,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同时,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彰显村庄特色,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三是宁国获得了很多安徽第一的荣誉,有很多安徽省范围内的单项冠军,实际上也是全能冠军,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安徽省科学发展的一类县市。希望宁国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翠竹精神”提升特色文化感召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叶贞琴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作为农业部直属单位,设置了休闲农业处、新农村建设处、社区环境处等很多有意思的处室,近年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分门别类地总结各地探索新农村建设形成的好模式、好经验,对各地如何建设新农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宁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传统文化统筹协调发展,对山区、中西部地区和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有借鉴意义。宁国发展起来的很重要原因是既包容又竞争的文化,是创新创优的宁国“翠竹精神”,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提升宁国特色文化感召力,激励着新时代的宁国人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五位一体”的探索实践符合时代特征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  孙中华

    宁国市新农村建设“五位一体”的探索实践,具有宁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在三个方面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一是生产发展与生态友好相协调。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生产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宁国市长期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协调。宁国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完善覆盖广大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宁国市注重挖掘、利用、开发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推进农村乡村文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相协调。宁国市提出强化政治协同的理念,营造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充分保障了农民的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和谐乡村建设水平。

    最大亮点在于朴实无华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后,各地都有一些深入的实践,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的载体和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讲,“宁国模式”的提出,为消除城乡差距提供了成功范例,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宁国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项目带动型、旧村改造型、景区带动型等五六个样本,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也提供了宁国市发展的产业转型模式。宁国最大亮点和看点,不在奇山异水,而是在于朴实无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高增长,有近75%的森林覆盖率,建设美好乡村。在改善民生方面、生态建设方面怎样做,宁国给我们提供了模式。

    生态中建设建设中开发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  甘士明

    总结宁国模式,一是生态立市。通过生态的建设、保护与开发,使环境更加优美,在建设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二是文化和市。宁国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是包容文化、是拼搏文化、是创新文化。三是产业强市。过去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宁国率先迈出了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开发了新型产业,拓展了绿色产业,通过产业打下了宁国模式的经济基础。四是政治保市。始终加强政治建设,健全了法制民主,激活了人们的智慧、群众的激情;有了政治保障,才可以创造出现在的模式,实现人民更幸福。今后宁国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如人才智力的开发机制,政治建设机制等。坚持集群集聚发展,坚持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建立主体功能区、科学示范区等等。

    利用生态资源加快农村发展的成功范例

    农业部财务司副司长  冀名峰

    宁国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宁国的模式拓展了农业的概念。现代农业除了解决吃好、吃饱的基本问题外,具有的自然和文化形态能够让人生活得更舒服。利用农业独

    特的产业形态和农村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为城里人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让城里人摆脱压力和烦恼的生活,放松身心,提高生活的质量,成为一个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就是宁国模式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二是农村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巨大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是加快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宁国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把生态这个宝贵的、富足的农村资源经济化,使它成为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动力,宁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出现了典型,这个典型值得推广。三是宁国模式是落实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创新。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往往是把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分开来落实,宁国模式把五句话有机地统一起来。

    “宁国模式”符合绿色和谐发展主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幸良

    宁国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态产业、农村建设、社会建设和谐发展,勾画出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宁国模式符合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对全国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中国绿色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最值得总结之处,就是宁国以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为主线、主题、主基调,在发展过程当中,不仅没有破坏生态,而且保护和恢复了生态,森林覆盖率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现在达到了70%多,走在全国的前列。把森林引入城市的理念逐步树立,做到城在林中,林在人中,是真正非常美丽和谐的地方。

    “宁国模式”有广泛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总编辑  赵泽琨

    这个调研报告很有分量。报告主题突出,亮点纷呈。一有思想高度。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概括了宁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归纳了模式的内涵和规律,科学地总结了做法和经验,有广泛的推广和借鉴价值。二有理论深度。报告对处于发达地区边缘相对落后又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如何在保持青山绿水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如何在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上做了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归纳的探讨,为后发地区提供了新思路。三有专业角度。报告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根本,探讨如何由贫困县到全省第二的发展路程,让人看到了线索和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
    当然,报告也有可以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建议适当对以下几个方面做些调整:一是增加温度。就是说在总结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可以感知的有血有肉的典型案例。二是增加厚度。打造宁国模式三个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一些怎样的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如何化解矛盾和普遍性难题的。三是增加广度。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发展模式的形成,用更宽的眼光追踪其文化内涵。最后,我们希望宁国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越来越好。

    始终坚持大生态理念难能可贵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  孙林

    今天听了宁国的典型介绍,直面美丽和谐乡村建设这个主题,我觉得这个主题现在提出正是时候。宁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但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愿望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仍然很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用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的理念和战略来思考这个问题,实现资源的整合、开发、有效利用协调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大生态的理念不难有,但坚持这样的理念并结合地方资源优势狠抓落实,是难能可贵的。《报告》对宁国模式的思想理念、精神以及一些做法总结得都很好,值得学习,值得借鉴,我特别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典型,通过农民日报宣传出去。

    文化就是生产力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黄祖辉

    宁国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重大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生态资源。生态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立足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可持续性,才能真正体现美丽和谐性。二是要重视文化传承。文化就是生产力,开放包容、进取创新的开放型多元文化,创新创优的宁国“翠竹精神”,激励着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开拓创新。三是要依托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新农村产业的提升与转型发展,而且实现了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使农味更浓、乡味更香。四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只有坚持统筹城乡,才能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才能实现产业集聚集成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农业产业和休闲观光产业相融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相融合。五是要依靠全民参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培育农民、引导农民、调动农民,是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法宝,是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秘诀所在。

    让生态功能价值化实现模式适应全球化趋势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林秀

    《报告》对宁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从政治建设、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等方面作了非常全面的总结,长期困惑我们在生态良好的地方如何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的问题,在宁国模式里能找到答案。建议宁国市要思考前瞻性的问题,把自己的路再往前推一推,要为10年、20年以后的宁国打好基础,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其中就包括对人才储备以及投资和融资方式的创新。还有一点,就是如何能使生态功能价值化的实现模式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17/175221.html